朱元璋为什么讨厌读书人?读书人到底哪里得罪
早年朱元璋投身农民起义军,对于朝廷和所谓的正经人家来说,他的过去仿佛盗贼一般,他自己也难免有做贼的疑虑。即便功成名就,他依然疑神疑鬼,特别担心被读书人看轻。
朱元璋对读书人既不喜欢又离不开。每当看见他们舞文弄墨,他总会心生疑窦,担心这些文字中暗藏对自己不利的讽刺。即便后来识字并能亲自阅读奏章,他对读书人的戒备并未减少。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常常请当地的教授、训导撰写奏章拍马屁,然而稍不留神就会弄巧成拙,引来杀身之祸。
那段时间,许多州县的读书人因为替人写折子而丢掉性命。凡是奏折中出现“作则”“生”“法坤”等字样的,往往引来杀身之祸。朱元璋过于敏感,将这些词汇与他自己过去的经历相联系,如“作则”近乎“做贼”,“生”近乎“僧”,“法坤”近乎古代的剃发之刑,让他觉得人家在暗讽他做过贼、做过和尚、剃过光头。
无论是小文人还是大文人,都未能幸免于难。即使是被请为皇子们授课的状元张信,因在教皇子们写字时使用了诗句“舍下笋穿壁”,被朱元璋腰斩。类似的厄运,也降临到了擅长诗文的和尚身上。比如明初的和尚来复,因写诗答谢朱元璋时使用了“殊”字,被认为是在骂他“歹朱”,最终也难逃一死。
在朱元璋执政的年月里,只有一个人因文字得罪却得以幸存。他曾是翰林,后因事得罪权贵,被贬至山西蒲州担任学正。在皇帝生日时,他按照惯例上了贺表,其中有“天下有道”和“”两句套话。朱元璋看了很生气,认为他在骂自己强盗。在司法的审问下,这位前翰林引经据典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虽然朱元璋嘴上强硬,却暗中将他释放。人们不禁感叹,这么多年来,只有这位前翰林幸免于难。
历史上,朱元璋一直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但背后的故事却揭示出一个不同的面貌。他要么是一个受迫害妄想狂的精神病患者,要么是一个贼气不改的暴君。或许两者兼有之。对于读书人而言,碰上这样的皇帝确实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