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成就霸业时建立了什么制度?对之后的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时刻,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将追溯至公元前632年,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同探寻晋文公的大胆革新及其对晋国未来的深远影响。
在那个辉煌的年份,晋文公脑海中形成了一项军事革新的设想。他打破了传统,将晋军划分为上、中、下三军。每一军都设有一位将和一位佐,这些将领既是文官,也是武将。他们在战场上是英勇的指挥者,在朝堂上是智慧的决策者。三军中,以中军将的地位最为尊贵,依次递减。这一创新的管理制度为晋国注入了新的活力。
凭借这一全新的军队管理制度,晋文公成功崭露头角,成为继其他伟大君主之后的又一霸主。晋文公可能从未想过,正是他的这一创新举措,最终为晋国敲响了丧钟。
晋国的故事始于西周时期。它最初被称为“唐国”,是周王室宗亲诸侯国之一。晋国的始封君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叔叔叔虞。关于叔虞的传奇故事众多,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周成王的玩笑之约。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真相。
在叔虞之前,唐国已经存在,并且曾发生叛乱。周公旦平定叛乱后,将唐地赐给叔虞,建立了新的唐国。这一过程实际上涉及到了西周早期的社会背景。在分封制度下,唐国的存在不仅仅是周武王的意愿,更是政治和权力平衡的结果。叔虞被封唐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的历史逐渐展开。晋文公的创新军队管理制度为晋国带来了繁荣和强盛,但也孕育了未来的危机。三军六卿制度的设立,使得权力更加集中,也为后来的权力争夺和纷争埋下了伏笔。这一制度允许世袭,使得一些家族能够长期掌握权力,但也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最终,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共同导致了晋国的衰落。
回顾晋国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个伟大的国家,曾经繁荣昌盛,最终却因为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交织而走向衰败。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珍视历史,铭记过去,共同探索未来的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新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封仪式。他不仅分封了自己的兄弟和子孙,还将部分领土赐给了前朝夏、商的后裔。帝尧的后人,作为古唐国的创始人,也受到了周武王的赏识和敕封,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得以奉祀帝尧。商朝末代太子武庚也获得了同样的待遇,回到商都朝歌重新建立祭祀,传承商朝文化。
周武王的这一举动并非毫无顾虑。他担心商朝后人可能会暗中谋划叛乱。他在分封之余,还安排了弟弟鲜、蔡叔度、霍叔处等人在商朝故都边上设立封地,负责监视商朝遗民,这些区域被称为“三监”。
一切似乎顺利进行,但武王驾崩后,周公旦执政引发了管叔的不满。管叔在众兄弟中年龄最大,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执政。在他的挑拨下,霍叔、蔡叔等周武王的兄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与此武庚也趁此机会号召前朝帝王的后裔们前往周都实施某种计划。
周公旦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军队平叛。经过数年的战争,“三监”及武庚等叛乱诸侯国被悉数平定。这场叛乱对于周成王来说极为不利,因为他在这场动乱中几乎无法发声。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为那些武王的兄弟在名义上都是他的臣子,臣权似乎高于君权。周成王决定通过分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将弟弟叔虞封在了唐地。
叔虞虽然年纪小,但在治理封地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周王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赐给他“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八字方针。叔虞遵循这一方针,教化百姓,因地制宜,很快国内就安定平和,政绩显著。
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父继位。周成王或许对唐叔虞有所愧疚,因为按照《周礼》,镇守一方的诸侯谓之“伯”,唐叔虞的爵位应当是伯爵。但出于种种原因,周成王选择将唐叔虞的侄子改封为侯。根据出土的器物爻公簋的铭文显示,“王命唐伯侯于晋”。也就是说,原本的唐国正式变成了晋国,唐伯燮也成了晋侯燮。晋侯燮在晋水入浍之处建立了新都翼城,从此翼城作为晋国的首都持续了300年。《史记·晋世家》对晋侯燮之后的五代君主的事迹做了模糊化的处理,他们的在位时间和具体事迹都不得而知。
整个故事展现了周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力更迭的过程。从周武王的分封到“三监”的叛乱,再到叔虞的治理和晋国的建立,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展现了人物间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兴衰。周晋传承的历史变迁
直至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周王朝的历史迷雾中终于迎来了晋国的历史清晰化。因周厉王的暴政,国人纷纷反抗,逼得周厉王出走。周厉王出走后的第二年,晋靖侯离世,晋国开始经历釐侯、献侯、穆侯的统治。
在这段时期,晋国始终与周边的戎狄部落交战。晋穆侯七年,晋军攻打神秘的“条”地,虽败而未知“条”的确切身份,但此次战败给晋穆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新生嫡长子取名“仇”。
不久之后,晋穆侯在千亩之战中大获全胜,显示了晋国国力的扩张。晋穆侯为新生的次子取名为“成师”,展现了他打破陈规、富有想象力的一面。这一命名选择引发了晋国大夫师服的忧虑。师服预见了未来可能的混乱,因为按照《周礼》,嫡子仇将是大宗,未来的晋侯,而成师是小宗,未来只能称臣。
就在晋国的历史走向出现分歧之际,西周王朝也走到了尽头。姬仇继位十年后,申侯等人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弟弟姬望在虢石父的拥立下即位,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正统之争中,周平王因有间接弑父登基的嫌疑,在诸多诸侯国中并不占上风。晋文侯作为东周传承的关键性人物,坚定地支持周平王。他不仅游说申、秦、郑等地位较低的诸侯国拥护周平王,还与其共同辅佐,最终帮助周平王击败周携王,完成东迁大业。
从晋国自身发展来看,晋文侯此举无疑为晋国赢得了长远的利益。在“以下犯上”的问题上,晋文侯似乎给弟弟成师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晋文侯去世后,其子晋昭侯即位,大封晋国公族。成师在此过程中被封为曲沃桓叔。尽管已到退休年龄,曲沃桓叔并未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他被分封后选择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晋昭侯七年,晋国大夫潘父刺杀晋昭侯,曲沃桓叔认为时机已到,遂率军还都,意图继承君位。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晋国的发展脉络,也展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纷争。曲沃桓叔的雄心壮志和对机会的敏锐把握,预示了未来晋国历史的走向和变革。尽管曲沃桓叔在许多方面都赢得了民心,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相比晋昭侯表现得更为出色,然而西周时期所传承下来的宗法制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晋国的军民来说,桓叔再好,终究还是小宗出身,只有选择做晋国的臣子才是他的唯一出路。尽管晋昭侯之子姬平被拥立为晋孝侯,桓叔的理想并未实现。作为旁支的曲沃小宗在桓叔的治理下已经成为晋国第二大城市,这意味着只要奋力一争,仍有实现理想的希望。曲沃的继承者们深知桓叔的遗愿,他们与晋国的矛盾也日渐加剧。经过庄伯和武公两代人的努力,曲沃终于正式入主晋国,武公也改称为晋武公。晋武公的继位并未结束一切纷争。晋献公清楚祖上三代复国大业的艰辛历程,他深知如果其他小宗也效仿曲沃小宗的行动,那么自身的地位将难以保证。晋献公将矛头指向了晋国公族。在他的亲信大夫士蒍的建议下,晋献公果断除去大部分公族,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晋献公决定将都城迁移到东南方向,并建立了新的都城绛(位于现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这一举措使得晋国公族原本的爵位和领土全部空出,为卿大夫阶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晋献公的举措不仅彻底打压了公族势力,还扶持卿大夫代替公族行政,为晋国卿族的崛起扫清了障碍。在晋国内乱的这近七十年间,礼乐制度不断崩溃瓦解。在此期间,各国都在忙于兼并扩张领土。郑国的郑庄公凭借周王室的信任在诸侯间崭露头角。晋国周围的秦国和各国也在积极扩张势力。在晋国内耗的这数十年间,各国并未停滞不前。如果晋献公不采取措施加强努力晋国将面临灭顶之灾。晋献公深知利害于是改变策略在外交领域展现晋国的能力。公元前676年他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成为齐国的记名女婿借助齐桓公的影响和威望开始了征伐大业在晋国卿大夫的辅佐下先后灭服多国实力大增。同时他并未放弃与邻国的友好外交政策继续巩固扩大晋国的影响力。公元前656年他将女儿嫁给新霸主延续了一段佳话的历史进程为晋国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展示了晋国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智慧与手腕确保了其在诸侯国中的稳固地位并为其未来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晋国崛起的历程充满了波折与奋斗。这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一种专业“抱大腿”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晋国逐渐积蓄了实力,有了称霸诸国的资本。
晋献公虽然治国有方,最终却错过了称霸的机会。或许是因为晋国公族篡位的梦魇,晋献公在攻灭数十个新国家后,却从未分给新公族一寸土地。他虽将赵夙、毕万封为大夫,但内心对公族篡权的担忧始终未消。这种担忧也体现在他对成年公子的态度上,看似是信任与委任,实则将他们变相地丢出了权力中心。
晋献公的“过分小心”也为骊姬陷害太子申生、挑拨晋献公与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会。最终,夷吾、重耳被迫出走,太子申生自杀。晋国因此陷入动荡。
在公子重耳的流亡途中,晋国经历了“骊姬之乱”和夷吾回国登基称晋惠公等事件。尽管重耳在流亡路上收获了几段爱情,但他所经过的国家,除了少数几个如秦、楚、宋等,其他国家的国君都未给他好脸色。或许重耳也曾觉得自己这辈子无法翻身,但在居住的时候,他曾许下承诺,若日后成为国君,晋国与楚国交战时,他将退避三舍(一舍约为30里)。
不久,重耳得到了复国的机会,成为晋文公。凭借晋献公打下的江山,晋文公在对外扩张中真正面对的敌人,只剩下对他有恩的楚国。晋文公的亲信赵衰(赵夙后人)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劝说晋文公勤王救驾,认为这是晋国称霸的开始。在赵衰等人的出谋划策下,晋文公发兵护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并平息了王子带叛乱。晋国实力大增,离中原越来越近。
正当晋国准备南下称霸时,曾经的恩人楚成王也正谋划着北伐。数十年来,楚国的势力范围已北延到颖水、淮水一带,直接触及齐国利益。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某地。由于宋国对晋文公有恩,宋国求救于晋国。对于晋文公而言,此时面临两难选择:救宋国则得罪楚国,不救则失去人心。
最终如何抉择和后续发展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智慧。这个国家凭借着专业“抱大腿”的精神和敏锐的政治嗅觉逐渐壮大自己实力,最终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晋国的故事令人期待其后续精彩的发展。在晋国的历史长河中,晋文公为了扩大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决定对与楚国联盟的其他诸侯国采取行动。这一策略并未如愿转移楚成王的注意力,对手并未上当。于是,晋文公意识到必须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最终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关乎晋国的未来,也是一场关乎荣誉和利益的较量。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晋文公明白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虽然秦、齐两国名义上与晋国同一战线,但实际上并未出兵助战。为了增加胜算,晋文公开始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决策。他兑现了退避三舍的承诺,展现了他的诚信和决心。他还对晋国的军队制度进行了革新,推出了“三军六卿”制度。这一制度并非全新创举,但它的出现无疑为晋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时期,“军”的含义与后世有所不同。根据《周礼》的记载,“王六军,大国三军”,这一制度实际上是扩编军队、增加战斗力的策略。晋文公此举继承了晋献公时期的做法,而这一制度对于晋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晋文公时代,“三军六卿”制度的出现让逐渐替代公族行政的卿大夫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他们愿意为晋文公效力,共同开创辉煌的未来。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晋文公巧妙地安排了人事布局。他设立了以郤榖为首的中军,并配以郤溱作为助手。还有执政大夫狐偃和军中上军佐的角色安排。这样的安排确保了政权与军队的相互制约,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人手中。凭借以郤榖、狐偃、先轸为首的第一代三军将领,晋文公成功击败楚国,建立了自己的霸业。晋国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与齐桓公不同,晋文公执政时间不长,但他所建立的体系确保了晋国百年的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由于晋国对卿大夫的政策倾向以及三军六卿之间权力的交换,晋国政坛实际上被少数有权力的卿大夫所控制。一旦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失衡,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晋国历史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从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开始,晋国陷入了国君与卿大夫争权的局面。最终,赵盾僭越君权的做法虽然短暂地满足了他的欲望,但却为赵氏的灭门埋下了伏笔。而卿族的独大不仅让晋国国君感到担忧,也引发了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争夺。这些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衰落。晋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荣耀与挫折的史诗。它见证了晋文公的智谋和勇气,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自赵氏开始,卿大夫们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不断角逐,逐步侵蚀了晋侯的权势。到了春秋晚期,晋侯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经过连年的权力斗争,晋国的大权逐渐集中到韩、赵、魏、智、中行、范六大家族手中。
在这六大家族中,智氏与中行氏同出一脉,他们的祖先都是荀息的后代。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也被称为中行桓子,他是士蒍的后裔。仅有少数晋国公族的后人逃过了晋献公的屠刀。
这六大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削弱晋侯的势力。但在成为天下主宰之前,他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争斗来分出高低。
智氏作为六大家族中最强大的势力,首先发起挑战,联合赵氏,将范氏和中行氏驱逐出晋国。随后,智氏凭借强大的实力,要挟较弱的韩、魏两家结盟,对抗赵氏。智氏有着独吞天下的野心,过早地展现出与韩、魏两家的地位差距。最终,在赵氏的协议下,韩、魏两家倒戈相向,智氏被彻底消灭。
在这场斗争中,晋侯的权势已经所剩无几。但他仍是名义上的晋国国君。对于赵、魏、韩三家来说,谋求周王室的承认仍至关重要,因此他们还未准备好完全摒弃晋侯。于是,在赵、魏、韩三家的“保护”下,晋侯又度过了几十年的安稳生活。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侯自然被边缘化。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剩的土地,并将末代晋侯晋静公降为庶民。
二十多年后,晋静公在流亡途中被韩王派来的刺客暗杀,晋国彻底消亡。天下大乱并未因此而平息,反而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晋国的故事是春秋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时代,诸侯争霸、家族争斗是常态。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春秋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六大家族间的争斗与联盟,揭示了权力游戏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策略运用。最终晋国的消亡,则预示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