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对曹魏的建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是什么地位?
在乱世末年,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武将如云,文臣谋士如雨。其中,董昭虽名气不及一线大将和璀璨群星般的谋士,但他却是曹操一统天下、建立曹魏政权的幕后功臣。
董昭,字公仁,出生于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早年以孝廉身份入仕,受到赏识后成为参军。他在袁绍麾下时,因听信谗言而离开,中途被张杨留在河内。当曹操在兖州崛起时,董昭敏锐地看到了曹操的潜力,开始为曹操谋划。
兴平二年,汉献帝东归安邑,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议郎。不久,董昭看出曹操的雄心,建议他将汉献帝迁往自己的根据地,这一策略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关键支持。此后,董昭成为曹操不可或缺的谋士。
建安三年,董昭升任河南尹。在张杨被杀后,他成功劝说部将投降曹操,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当曹操欲截杀时,董昭则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不妥。可惜曹操未采纳其建议,导致刘备反叛。尽管如此,董昭仍跟随曹操平定北方,屡立战功。
建安十七年,在消灭马超、韩遂等部后,董昭提出恢复古代的五等爵位分封制度。他向曹操阐述了这一制度的利弊,并指出历史上功臣难有善终的教训。曹操听从其建议,恢复五等爵位,逐渐走上建立曹魏政权的道路。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重用董昭,封其为将作大匠。同年曹丕称帝,董昭更是被封为大鸿胪、乐平侯,食邑一千户,位至卫尉。这是董昭人生的巅峰时刻。
董昭的一生充满智慧和策略,他虽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却是曹操建立曹魏政权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在幕后默默付出,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仰。青龙四年五月乙卯,董昭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定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