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密270年前中国特快专递 最快每天600里
探索中国特快专递的起源:清朝的“廷寄”制度
在辽宁,一位档案学者近日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发现,关于中国的特快专递服务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超过270年的历史。这一时代的皇帝所下达的机密谕旨,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廷寄”的特殊传递方式。
辽宁省档案馆副馆长孙成德详细描述了廷寄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在清朝初期,皇帝的谕旨通常由内阁宣布,然后传抄给各个衙门执行。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难以保密且传递速度较慢。到了康熙中期,为了传递更为机密的谕旨,皇帝开始采用更为保密的方式——由内廷官员或亲王、大学士等直接传达给督抚大臣。雍正七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帝命令和指示的起草和传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廷寄”从此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了制度。
孙成德提到,清代军机处处理的皇帝上谕档簿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机密的是“寄信档”,也就是所谓的“廷寄”。这种传递方式不仅格式规范,而且在信封上还会根据紧急程度注明驿递日行里数,最快者每日加急达600里。当时没有邮政系统,兵部捷报处是负责传递“廷寄”的职能部门。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廷寄”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孙成德还披露了一件珍贵的文物——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清光绪31年军机处寄给候补侍郎廷杰的“廷寄”。这件历经百年的“廷寄”,正页共186个字,是光绪皇帝委派廷杰前往奉天(现沈阳)办理垦荒和查处土地事务的指示。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历经百年,这件“廷寄”的信封、正页以及包封用纸仍然完好齐全,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特快专递服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清代政治和通讯制度的演变。尽管现代社会的通讯方式日新月异,但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对快速、安全传递信息的追求从未改变。“廷寄”这一古老的通讯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