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禁书剪灯夜话(梁文道:这是做读书节目
新版《生活与命运》终于面世,真是久违了。
昨晚,理想君在豆瓣浏览时,发现该书在最受关注图书榜(虚构类)上攀升至第三名,且并未进行任何宣传。有读者留言表示,这本书名副其实,应该位列榜首。可见大家对这本书的喜爱和认可。想起梁文道曾评价,这可能是他做读书节目以来最想推荐给观众的一本书。
这部被欧美书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的《生活与命运》,在豆瓣评分高达9.8。这本书是格罗斯曼女儿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的中文版,由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独自翻译。书中还收录了梁文道的长篇序言和钱德勒的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生活与命运》序言中,梁文道提及了该书的一段传奇经历。1961年2月14日上午,克格勃搜查了格罗斯曼的住宅,带走了书稿、草稿、笔记、打字机和碳纸等。格罗斯曼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质问当局:“有什么理由让我人身自由,却逮捕了这部我为之呈献生命的书?”
尽管此书曾被禁,但其价值并未因此减弱。在冷战时期,这本书可能在“自由世界”引发了许多关注,读者期待从中读到苏维埃体制背后的真相。随着冷战结束,这类小说的生命似乎只剩下了历史见证的价值。《生活与命运》似乎已过时,但实则不然。
这部小说在俄罗斯、西方和中国等地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在苏联时期被视为禁书,但在苏联解体前后也曾火热过一阵。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对此类文学的兴趣逐渐减弱。对于俄罗斯以外的普通文学读者来说,俄语文学似乎只停留在二十世纪初。这使得《生活与命运》的出版时机看似不对。
这本书的价值并未因此被埋没。虽然它是一本前苏联禁书,书名朴实无华,翻译成中文近一千页,人物众多,但其价值在于作者格罗斯曼以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的真实故事。这本书与《古拉格群岛》有所不同,它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大书。尽管它在面世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它的价值逐渐被认可,被更多人发现。
《生活与命运》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让我们思考历史、政治和人性的复杂问题。虽然它的出版历程充满曲折,但它的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它将继续在人们心中流传,成为永恒的文学经典。大多数人对于书评人的世界知之甚少,甚至可能连瓦西里·格罗斯曼这个名字都未曾听说过。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自然原因。格罗斯曼在公众视野中并不是一个拥有海外知名度的异见分子,他未曾流亡或受到过多宣传,相反,他在公众面前的身份更像是一个体制内的作家。
格罗斯曼曾是苏联“作协”的一员,他的作品《生活与命运》虽然在国内鲜有人知,却在国外法文本中一度成为畅销书。这可能与当时法国对苏联特殊环境的关注有关。身为苏联作家,格罗斯曼在后半生选择了沉默,他的作品《生活与命运》的遭遇亦是如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鲜有人知晓这部作品。它的价值却被西方评论家所发现,他们将其与《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西方评论家将格罗斯曼的作品与《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并非出于别有用心。苏联评论界早在俄文原版在国内出版之时就持此观点。他们期待像托尔斯泰那样,通过战争题材写出伟大作品。整个苏联文坛都在寻找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作家,但似乎始终缺少一部能够与《战争与和平》比肩的作品。《生活与命运》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与《战争与和平》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全景式的叙述方式,以家族为轴线,展现了一场抵抗入侵的战争。两者都细致描绘了战争与和平这两种极端状态下的细节和微妙联系。格罗斯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细致地描绘了苏联社会的各个层面,从高层领导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都有所体现。在战争与和平的双重状态下,我们看到了整个苏联社会的缩影。即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也难以逃脱战事的影响。“战争”与“和平”这两种状态的比对只是方便的说法。从格罗斯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两种状态的刻意塑造和对比。他笔下的后方虽然相对安全平静但却充满了危险和不安全感。尽管后方的人们可能拥有床榻和食物但却无法安心入睡和享受美食。这种描写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难以完全消除。总的来说格罗斯曼的作品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不易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并得到了西方评论家的广泛赞誉。在一个充满担忧与疑虑的时代里,权力的走向决定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踏上邪路。而那些身处战壕中的士兵们却往往因为身处战争的硝烟之中,不知道哪一夜将是生命的终点,反而展现出一种无畏的坦荡。正如格罗斯曼笔下所描绘的那样,战场上的人们在生死边缘游走,活得更加真实、更加纯粹。战争对他们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矫正,矫正了人们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他家的政治背景,而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那些经历过无数战火洗礼的老兵们更加珍惜真实的人际关系,简单而真挚。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展现了这样一种状态:战壕中的士兵们在战争的洗礼下更加珍视真实情感的流露,简单的喜悦和悲伤都是如此美好。而当电影中的角色维克托因斯大林的一通电话而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友情时,我们不禁感叹权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斯大林的话语权力和影响力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人际关系。尽管维克托曾因与领导意见不合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斯大林的一通电话却让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不仅如此,他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温情的一面。那些曾经与他有过矛盾冲突的人在他遭遇困境时依然愿意伸出援手,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宽容。尽管面临这样的温情和善意,当面对正义与违心的选择时,维克托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当苏联当局被指控构陷一个他认识的声誉卓著的医学教授时,他坚决不愿意签署声明诽谤一个正直的人。他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正义的坚持和对于真实情感的珍视。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与人性的交织影响,也让我们深刻反思权力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与温情。电影《风暴》中的情节也让我们思考在权力的影响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珍视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坚守正义的勇气。出于对人际温情的真实渴望,而非出于任何天降的特权或优待,维克托的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挣扎。在法庭上,眼见几名被告认罪,他试图说服自己加入对他们的指控行列。尽管他明白,自己的参与改变不了什么,但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他的道路,最终他选择了遵循内心的召唤,签署了那份声明。这一决定,并非出于对特权的追求或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出于对人与人之间温暖认同的向往,对友谊和团结的渴望。
对于今日社会的幸运儿而言,他们往往难以理解那些在高压政治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为何会选择妥协,为何会出卖自己或他人。格罗斯曼的作品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复杂的道德世界,揭示了人们在是非面前的艰难抉择。他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人性的复杂与丰富。
在战场上,这种对人际温情的渴望被放大,呈现出荒诞而残酷的戏剧性。例如,两名士兵在战壕中相遇,他们彼此安慰,彼此依赖,尽管知道对方可能是敌人。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愚蠢或盲目,而是出于对人性的信任和对生命的珍视。当战场的残酷现实与他们的理想相冲突时,他们面临的困境令人揪心。
格罗斯曼以一位审问犯人的党官之口,揭示了这场伟大卫国战争的真实面貌。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正邪之争,而是两个相似体制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为了自由而战,他们相信自己的死亡背后有高远的价值。他们经历的不自由生活让他们更加渴望自由,他们坚信只要战胜眼前的敌人,就能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甚至能让苏联变得更加美好。
格罗斯曼在描绘战场时,总是将视角沉降到地面,让我们看到士兵们在最接近死亡的瞬间所展现的人性。在《战争与和平》中的“6-1号楼”,一群普通的红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德占区的一个据点里展现了他们的真实面貌。他们各有偏好和性格,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脸谱化的英雄主义,而是出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人性的理解。
这座楼是前线中的前线,每个人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在这里,他们谈论食物、女子、政治等各种话题,他们的观点真实而富有洞察力。尽管他们面临着极端的困境,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座楼是全书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世界,也是格罗斯曼揭示战争真相的重要场所。
色彩这么丰富的“6—1号楼”最终还是在地平线上消失了。没有临终遗言,没有英雄面向镜头的笑容,这些鲜明的人物就这样消失在文字之中。这就是格罗斯曼描绘战争的方式,真实而残酷。他并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夸大和平的美好。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他的作品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点。琳达·格兰特与木心的名言,如潺潺流水,启示我们生命的本质。正如木心所言,“我所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程,无论经历的是和平还是战争。
在《生活与命运》的宏大叙事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格罗斯曼笔下的二十世纪之荒谬。托尔斯泰式的正能量在这里似乎无处安放,世界显得尤为冷酷。
一位宣传人员私下抱怨国家政策,却在报纸评论中遭遇尖锐的指责。他指责富农故意藏粮以抹黑国家,这种行为似乎成了集体化政策下的饥饿现象的借口。这种情境让我们想起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表现。
一个刚刚丧失视力的伤兵,在公共汽车站寻求帮助却遭到忽视和伤害。他的无助和困境让我们深感痛心。而那些平日里声称爱国爱军的人,在此刻却只顾自己,让人不禁对人性产生深思。
伤兵医院内,一位母亲找到了儿子的尸体,她轻声细语地与他说话,仿佛他仍然活着。这种悲伤中的平静,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坚韧。这种温情背后,却隐藏着邻居的背叛和冷漠,以及德国老太太的遭遇。她的邻居为了私利诬陷她,甚至伤害她留下的猫。这种背叛和伤害让人痛心,也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
一位领导在群众面前表现出对工人和农民的关心,他的言语朴实接地气,深受百姓喜爱。回到办公室后,他却只关注数字和指标,要求削减群众的生活开支。这种两面性让我们看到权力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
集中营的惨况无需多言,只需提及几个高官在毒气室间举办晚宴的情景,便足以让人窒息。他们在美食与庆祝中,忽视了数百万无辜生命的消逝。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格罗斯曼用冷酷的文字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这密不透风的铁箱中,格罗斯曼总能看见一丝希望。比如医生索菲亚的善举,她选择了陪伴一个陌生的小男孩走进毒气室,让这个世界留下了一抹温暖。还有那位俄国太太在面对德军战俘时的善良和宽容,她忘记了仇恨,只记得给予。格罗斯曼称这些善行为“人性的种子”,他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善极力要战胜恶的搏斗,而是巨大的恶极力要辗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
这些星火般的点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只是格罗斯曼的幻想,是他不忍之心所赋予的。他常常在文字中安慰那些孤独承受苦难的生命,陪伴他们,给予他们力量。这是他独特的风格,也是他作为人的善良和温柔的体现。
在他死前的那些年,《生活与命运》被当局收回,出版的希望渺茫。但即便身处困境,他仍带着病躯前往亚美尼亚旅游,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的生命虽然走到了尽头,但他的文字、他的善良、他的温柔,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在一天的某个时刻,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突如其来的腹绞痛让他无法忍受。他是一个害羞的人,不愿意在人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酒精或是胃癌的影响让他痛苦不堪,但在朋友的车上,他只能默默忍受,眼看就要在众人面前失去尊严。幸运的是,朋友在半路上停车加油,他得以有机会奔向厕所暂时缓解痛苦。
事后,他在笔记中回忆了这段经历,并感叹自己虽然被莫斯科的作家们视为失败者,甚至是一个可怜虫,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生命正在消逝,他的巨著被扣押,朋友也离他而去。他不知道自己会被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也不知道俄罗斯会在2013年归还前苏联带走的文稿,更不知道这本书会被改编成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他所认为的幸运仅仅是因为他有机会在上厕所之前缓解痛苦。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瓦西里·格罗斯曼,一位在二战期间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格罗斯曼与母亲和女儿的合影,摄于约1940年。在1941年,他的母亲叶卡捷琳娜·萨韦列夫娜死于别尔基切夫大屠杀。
《生活与命运》是格罗斯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录了他亲眼目睹的犹太灭绝营的惨况。他的文字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集中营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以及对人性中极端邪恶与细微善良的刻画,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这本书得到了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的经典译本以及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的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对此书大力推荐,称其为“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以来最想介绍给观众们的一本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也倾情推荐此书:“《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都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这本书的故事和影响力都证明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