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个成功的例子,朱允炆为什么不采用推恩令 呢?
作为皇室的第二代,之孙在离世后便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继位后实施的削藩政策却引发了动荡。打着某旗号,一场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南京陷落,建文帝的皇位被取代。接下来,奇闻奇网将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很多人不明白,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汉人王朝的明朝不借鉴历史先例,比如汉武帝成功的削藩经验,反而执意采用自己的方式,最终导致了失国。其实,当时也有人建议采用推恩令,但建文帝根本等不起。
推恩令是由主父偃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将封地分给其他儿子。这样,王国的领土会逐渐缩小,对朝廷的威胁也会降低。这种方式虽然温和,但持续时间过长,必须等到诸侯王去世后才能实施一次。
对于朱允炆来说,以皇太孙身份登基为帝的他,稳定政权远比治理国家更为急迫。因为那些叔叔们,尤其是北方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人,手有兵权,威胁巨大。而朱棣在朱标死后的接班人呼声也很高。
但这些叔叔们的年龄并不是问题,他们还年轻,可能等不到死去就会造反。朱允炆心中的忧虑一日未除,他无法选择等待。更何况,即使要等,到时候这些藩王若是不听话,还是会走上对抗的道路。
明朝的分封制度与西汉有着巨大的区别。西汉时期的封国如同独立国家,面积大小不一,推恩令可以达成瓦解的目的。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虽有众多藩王,却无一个诸侯国,无法实施推恩令,顶多由嫡长子继承爵位。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前提是在文景两帝的基础上,尤其是经过一系列削权措施后,诸侯王的实力已被大大削弱。而建文帝时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并非建文帝不学习历史经验,而是客观条件限制了他。双方的制度差距以及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使得建文帝无法效仿汉武帝的成功削藩之路。毕竟,稳定政权对于刚刚登基的朱允炆来说,远胜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