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经过怎样一个历史沿革才成为一个节日
自国际妇女节起源以来,这个节日就承载着全球女性追求平等权益的决心和勇气。从联合国自1975年开始的倡议,到各国根据自身历史和文化传统选择特定的日子来庆祝这一节日,国际妇女节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纪念日。它不仅代表着女性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历程,更是对女性权益的一种坚定承诺。
1910年,全球社会主义者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共同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在这一盛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提出了一项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响应。次年3月19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等国的民众纷纷行动起来,超过一百万人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新兴的国际妇女节。
就在六天之后的3月25日,纽约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三角工厂火灾。这场火灾夺走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其中大多数是意大利和犹太移民。这场悲剧将人们的目光转向了恶劣的工作条件,这被认为是导致如此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场灾难不仅令人们深感痛惜,更对美国的劳工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下,欧洲的妇女们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以和平集会等形式表达反对战争的呼声。
至于广州市郊区的女民兵,在1951年的“三八”妇女节,她们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而在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背后,还隐藏着俄国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俄国妇女们举行罢工,为“面包与和平”而战。仅四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赋予妇女选举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的女权活动家科伦泰成功说服列宁将3月8日设为法定假日。在这一天,苏联会纪念“英雄的妇女工作者”。虽然节日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但在民众心中,它已演变成向女性表达尊敬和爱意的机会,类似于西方的母亲节。至今,这一节日仍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男性会送上礼物,以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正常举行,但之后因种种原因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复兴,这一节日才逐渐恢复。
回溯至1924年,中国在广州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活动。这一传统在大陆持续发扬,1949年,大陆中央将3月8日正式定为妇女节,全国妇女在这一天享受半天假期,并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妇女节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予以庆祝。
1938年3月8日,宋美龄在重庆各界举行的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大会上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这是第一项宣布男女平等为基本人权的国际协定。此后,联合国积极推动男女权利平等原则的落实,成立了妇女地位委员会、妇女发展基金和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等机构。自1975年起,联合国每年都在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这一重要的国际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