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锐解析电影浮华之风盛行
中国电影浮华现象的根源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一种浮华之风悄然兴起。那么,这股风从何而来?它的根源又在哪里?让我们来一竟。
当下的社会风气,似乎被浮躁、虚夸、攀比和虚荣所笼罩。实用主义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钱和权力成为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社会氛围不仅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族意识,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使得个体思想和存在被淹没在群体意识的海洋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也为中国电影的浮华现象提供了土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电影制作也不免受其影响。为了迎合市场,讨好观众,不少电影投资方和创作者甚至成为了引领发扬这种浮华风气的旗手。豪华的场景、宏大的场面、华丽的服饰道具,这些似乎成为了电影吸引观众的唯一手段。这些是否真正为情节服务,为人物刻画服务?是否真正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
电影的宣传攻势也是造成电影浮华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几千万元投入在虚夸上,虽然可以哄进观众,带来票房收入,但这真的能代表电影的质量吗?观众看完电影后的感受是褒是贬,是赞是骂?是点头赞许还是大呼上当?这是每个电影投资方及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电影虽然是商品,但它是特殊的商品。它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哲理寓意、人情冷暖、人间百态等是它的核心和灵魂。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和灵魂展开。现在的很多电影过于重视形式上的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挖掘和情感的表达。
观众走进电影院,有的是来放松的,有的是来愉悦的,有的是来寻求共鸣的,也有的来寻求刺激的。在经济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观众需要一个美梦,一个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好莱坞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个的美梦,我们的观众也需要这样的美梦。
中国电影的浮华现象不仅源于社会的浮躁氛围和攀比心理,也与电影制作方的迎合市场和虚夸宣传有关。为了打造真正有内涵、有灵魂的电影作品,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故事的核心,表达真实的情感,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