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的张居正如何用一篇文章骗过&rd
五年以来,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那时已七十四岁高龄,不幸患病。张居正本想请假回乡探望,然而恰逢宫中大婚筹备之际,身为首辅的他无法脱身。他只能将请假的事宜推迟到大婚之后。在万历五年九月十三日,噩耗传来,张父突然病逝。二十五日,消息传至北京。次日,张居正的同僚内阁次辅吕调阳、张四维便上疏皇帝,引述前朝先例,请求皇帝挽留张居正,以继续辅佐朝政。
按照当时的丁忧制度,嫡亲父母丧事期间,需从闻丧月日开始计算二十七个月的服丧期。期满之后方可复出视事,这被称为起复。尽管前朝有丁忧“夺情”的先例,但张居正的情况并不符合这一典制。
大臣吕调阳、张四维希望皇帝能挽留张居正,他们深知张居正作为首辅的重要性,不愿新政中途夭折。神宗皇帝本人也对失去张居正感到焦虑,不愿他丁忧归里。当吕调阳、张四维的奏疏递至御案时,神宗皇帝迅速下旨,只允许张居正在京守丧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便需“照旧入阁办事”,这就是所谓的“夺情”起复。
在这背后却隐藏着张居正与冯保的精心策划。按照人情和祖宗旧制,必须丁忧守制。但张居正掌握大权,新政正在推进,他不愿因丁忧而离任长达二十七个月。于是他与司礼监掌印冯保密谋策划,竭力促成皇帝的“夺情”决策。这一过程在张居正听闻父亲逝世后启动,他与冯保联手策划了一个既能保全大局又能满足他个人需求的方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公文往来和谋划,《万历邸钞》万历五年秋七月条记载:“张居正闻父丧,诏夺情视事”。最终经过半个多月的公文往返,“夺情起复”的局面终于确定下来。张居正以“在官守制”的形式继续掌握大权,于七七之后仍入阁办公。这一切的背后是精心策划和策略运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皇帝旨意但实际上是张居正与冯保事前谋划好的一幕。这一事件揭示了权力斗争和策略运用的复杂性同时也突显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可谓一句实录按语:“观此而夺情之本谋尽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