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镣珊瑚化石
中新网南京消息,4月28日,一项古生物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热烈关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梁昆博士与来自加拿大和韩国的珊瑚化石专家联手,在桃曲坡剖面泾河组中部找到了已知最早的镣珊瑚化石。这一重大发现为深入了解镣珊瑚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种镣珊瑚以其独特的长而蜿蜒的链状结构著称,链与链之间的连接处极为稀少。正是这一特征使得科学家们为之惊叹并将其命名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古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Papers Palaeontology上在线发表。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晚奥陶世生物礁是全球公认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热点地区。这里的生物礁保存完好,镣珊瑚作为其中的重要分子,以其独特的链状排列方式引起了研究团队的关注。这种珊瑚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由许多横切面呈椭圆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是研究古海洋生态的重要线索。
此次研究还深入开展了镣珊瑚的形态测量学分析。在铁瓦殿剖面的背锅山组(凯迪阶)发现了四个镣珊瑚分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华北地台的镣珊瑚形态多样性最为丰富。与北祁连块体的共同分子较多,暗示了这两个块体在奥陶纪时期有着紧密的古地理联系。而一些独特形态的镣珊瑚分子在东准噶尔、蒙古、华南、波罗的海地区等块体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镣珊瑚可能为复系类群。这一发现为研究古地理、古生物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丰富了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地球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证据。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共同揭开更多关于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奥秘。(完)
注:以上内容独家授权新浪网发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