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什么会对夺门之变袖手旁观?他的目的是什么
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传奇事件——南宮之变背后的秘密
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于谦对于这一切毫不知情,就算知情,他也无能为力。景泰八年即1457年正月十六的晚上,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变——“夺门之变”发生了。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突然“攻”入南宫,救出被囚禁八年之久的朱祁镇,并拥戴他重新坐上皇位。
次日,朱祁镇一坐上皇位就展开了血腥的报复,首当其冲的就是曾保卫北京立下大功的于谦。那时,于谦是朱祁钰的得力助手,官封兵部尚书,但在这次政变中,他毫不知情,仿佛被隔绝在皇宫的内幕之外。
于谦虽为兵部尚书,但他是外臣,皇宫内的变故难以知晓。而且他的性格孤耿,不喜结党,在宫内没有眼线,没有人能为他通风报信。当天又是深夜,即使有人知道此事也难以迅速传递消息给于谦。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保密工作做得极好,他们动用的是自己的家丁门客,没有触动军队,行动迅速如闪电。
尽管于谦有调动军队的能力,但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他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皇权在时人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就算于谦能调动军队,也没有人会跟着他进攻皇宫。从接到消息到调动部队进攻皇宫需要时间,但南门之变进行得太快,根本来不及反应。
朱祁钰和于谦在政治上的单纯让他们先后丢了性命。但正是这种单纯,体现了他们对亲情和国家的深沉情感。朱祁钰的心慈手软和对亲情的重视,于谦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的奉献,虽然从政治家的角度看似乎有些幼稚,但这就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可贵的一面。
公道自在人心!1465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即位后,亲自为于谦冤狱,恢复其官位名誉。他在北京和杭州为于谦建立了“节忠祠”和“怜忠祠”,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次历史事件虽然充满了阴谋和血腥,但也展现了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傻子”,因为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