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冥王星曾是九大行星中的一员,但由于某些原因被除名,现今科学家只承认八大行星。那么冥王星为什么不再被认定为行星呢?它为何被除名?究竟怎样的天体才能被称作行星呢?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布拉格投票通过了对行星的新定义。根据这个定义,行星与矮行星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清除其轨道周围的其他天体。换言之,一个天体要被定义为行星,其体积必须足够大,大到足以在其轨道周围清除其他任何天体。这些天体群指的是在其轨道附近,穿越或靠近的其他天体。也就是说,行星的体积要比其轨道周围的所有其他天体加起来还要大。
根据新的定义,具有足够质量和近似球形形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就是这样一颗矮行星。而那些围绕太阳运行但不满足上述条件的物体则被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大会决定将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其他天体按照以下方式划分为三个明确的类别:
1. 行星是一种天体,它围绕太阳运行,拥有足够的品质来对抗固体应力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即近似球形),并且已经清除了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2. 矮行星是一种天体,也围绕太阳运行,拥有足够的品质来对抗固体应力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即近似球形),但未能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并且不是一颗卫星。
3. 其他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卫星除外)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何为行星的界定标准:
1. 天体必须有足够的品质,使其自身受到引力作用而呈球形。
2. 天体必须围绕其母恒星公转,不包括围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也不包括没有母恒星的独立天体。这两条定义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
3. 最关键的是,冥王星被降级的原因在于新增加的定义:行星必须有足够大的引力来清除或吞噬其轨道内的碎片。这意味着如果一小堆天体碎片被丢入一个星球的公转轨道内,如果该星球的引力能将碎片抛出轨道范围或能在长达40亿年的时间里通过引力将这些碎片逐一吞噬,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行星。冥王星的公转轨道内充满了柯伊伯带的冰封碎片,虽然它已经绕太阳公转超过40亿年,但由于其自身的引力无法清除这些轨道内的障碍物,因此无法满足行星的定义。这也是柯伊伯带矮行星的共同特征:足够大的品质、绕太阳公转、无法清除轨道碎片,与已经能够清除轨道碎片的八大行星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家们给这些柯伊伯带的天体一个新的分类:矮行星。
简而言之,冥王星之所以被除名,是因为它的体积太小、品质不足大,且公转速度等特性不符合行星的定义标准。科学家们经过谨慎考虑和标准化界定,决定将其从行星列表中移除,归类为矮行星。这是科学的一大进步,也是对行星定义的更加谨慎和准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