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照门审判的死角
曾误以为陈冠希因“艳照门”受审于加拿大法庭,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其实是以证人的身份出席。
在张柏芝、阿娇等的影响下,陈冠希的证人身份被置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中。他是法律上的原告,的受害者与推动者,同时也是道德上难以辩驳的被告。他的处境仿佛置身于一个狭小的证人席,四周充斥着围观的人群、纸巾、口水。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冠希似乎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他想要向公众道歉,但任何行为都可能被解读为不足够或不真实。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遭受镜头的无情捕捉,既不能笑也不能哭,更不能说玩,因为那会被视为对舆论的不尊重。他只是一个娱乐圈的普通民工,面对这样的压力与困境,他的本能反应再正常不过。
陈冠希被卷入这场漩涡,即便法律的结果似乎并不足以改变他的命运。他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被公众舆论的口水淹没,被社会的灰尘蒙面。运气好的话,或许他会像西门庆、陈世美一样被后人记住。但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局。
围观者的参与和态度决定了陈冠希的命运。艳照门的陨石落地,砸出一个深井,艳照女主角踩着陈冠希的肩膀重见阳光。这一切都是因为陈冠希一直被公众围观,承受着香蕉皮和臭鸡蛋的攻击。我不确定围观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多少人只是盲目跟风。围观是陈冠希陷入审判死角的根源,没有围观就没有罪恶,没有千夫所指就没有十恶不赦。
这让我开始质疑,道德的法官和陪审团究竟是谁?是那些自以为持有正义感和道德法则的无名氏吗?这些无名氏是否真的清楚何为道德?是那些看过不法渠道流出的艳照、对艳照作出不关自己痛痒的评价从而带给当事人无限羞愧的无名氏吗?还是那些只称量他人道德自己却置身事外的无名氏?
在这个道德审判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演员也是观众。当你在漆黑的电影院紧盯大银幕时,是否曾感受到来自黑暗的凝视?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座位也可能在某个角度成为死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都应该更加审慎地看待每一次围观,更加理智地做出每一次评价?
陈冠希的遭遇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热点的不要忘记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作为旁观者,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而不是盲目的谴责和羞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