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关羽和张飞为什么喜欢挑诸葛亮的刺?
在《三国演义》的浓厚背景下,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闪亮登场。尽管刘备多次强调诸葛亮的重要性,关羽和张飞却对其不以为然。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诸葛亮的个性中带有一种高人的矜持。这种矜持在初次与刘备的交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次拜访时,童子告知他不在家,归期也不确定。张飞听后心生不满,怀疑诸葛亮故意摆架子。刘备却以坚定的决心和耐心,三次拜访,最终成功请出诸葛亮。这种高人特有的傲骨和等待,其实是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诚意和决心。毕竟,真正的智者需要找到一位值得辅佐的明君。
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过于亲近,甚至超过了对待一般臣子的礼节。这让一直跟随刘备的关羽和张飞感到不满。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毕竟,此时的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生,而他们却是战场上的猛将。但刘备却将诸葛亮视为如鱼得水,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诸葛亮主动要求独掌大权,这与徐庶只负责建议不同。他第一次正式开会就要求刘备交出最高权力,这让张飞心生冷笑,也让关羽心生不满。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并非是无理取闹,而是他深知只有拥有足够的权力,才能贯彻自己的策略和思想。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尊严和追求自己的理念。
虽然诸葛亮的行为看起来有些嚣张,但他确实有资本这么做。他通过火烧博望坡的战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曾经的怀疑和不屑,都在战争的胜利面前烟消云散。连新野的百姓都感叹:“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他的狂傲和自信,都成为了人们敬佩的理由。
诸葛亮的个性、才华和策略都让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深意和目的。他寻找的是一个能够信任自己、给予自己足够权力的君主。而刘备恰好满足了他的这些需求。尽管关羽和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有所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接受并敬佩这位传奇的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