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仍然坚持了几十
秦赵之间的世纪大战,是一场改变了两个国家国运的较量。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两个国家国力的较量。长平之战的爆发,似乎是一场意外,起初,秦国并未打算与经过改革的赵国硬碰硬。
在攻占野王后,秦国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而韩国则打算将上党进献给秦国以求罢兵。上党郡守冯亭和百姓不愿忍受秦国的残酷刑法,于是将17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赵国君臣在激烈讨论后,决定接受上党,这也引发了秦赵之间的冲突。
长平之战的爆发,让赵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四十万青壮被屠戮。失去如此多人口的赵国并没有迅速垮台,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依然顽强抗争。这其中,胡服骑射改革带给赵国的强劲韧性是重要原因。
赵武灵王在历史改革中,看到了赵国被北方邻居欺负的原因并非国民体质孱弱,而在于作战模式的落后。他受到胡人骑马作战的启发,号召全国人民模仿胡人着装,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改革。虽然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赵武灵王凭借聪明才智成功推行了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让军队穿上了易于作战的胡服,提高了作战能力,还让百姓穿上了胡装,促进了农民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好武之风开始在赵国积淀,这为赵国的军事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赵国的军事胜利,不仅依赖于训练有素的士兵,还需要军事能力过硬的将领。在赵国历史上,名将辈出,这些将领在赵国的对外战争中,以弱击强,为赵国取得了扩大或保存了领土。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损失惨重,但在邯郸保卫战中,涌现了许多人才。平原君在战争来临之际,组织邯郸人民进行防御,始终没让秦军跨入邯郸一步。
可以说,赵国的名将资源是其军事胜利的重要保障。而胡服骑射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基础和名将们的出色表现,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仍能残存几十年的重要原因。赵国的坚韧和毅力,使其在失去四十万青壮后依然能够顽强抗争,这也为后来的统一之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