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家张友 择琴练心的人 归去与道合真
张友,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道门正一派传人,以其卓越的琴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文人琴的代表性人物。身为天台寺常悦琴社社长和印心琴院院长,他同时也是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每当三五好友相聚,热闹之后,总会有人提议让他弹奏一曲。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张友总是微笑着准备好古琴,指尖轻落,琴音如豆般跳动出来。那细腻的悠远琴音,正是他独特的八分钟版本《酒狂》。
他的琴音如书生手里的竹骨扇,如青衣甩出的朗朗振袖,文气中透出凛冽,婉转又坚决。张友总是说话慢条斯理,相处也是慢热型。在他的琴室里,总有一股现代社会难得的书生气。
学生们向他求学时,他总是教导他们:“先把主流版本的弹好,不要急。”他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学琴的初衷是为了静心,但真正学起来时又忍不住求快。他在教学中强调“慢”的重要性。弹琴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对琴的敬畏应该如同对神明、对大自然万物的敬畏一样。
张友认为,琴如一面明镜,能够真诚地反映演奏者的身心状态。遇见琴二十多年,琴总是能在他的迷茫或坚定时刻,让他看见自己的内心与生命状态。听琴,不仅仅要聆听琴音,更要懂得心门的开合;习琴,则是让自己慢下来的过程。
他提倡在习琴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即使弹了一年也还在不断练习基本功,但这样的学生往往能够在未来的演奏中展现出收放自如的气度。张友的一位学生曾写感恩信感谢他的教导,因为老师的教导不仅仅是习琴技巧的提升,更是对整个生活状态、思维方式的改变。
张友强调,弹琴需要敬畏之心,形式不必太过拘泥。他认为古琴颇有讲究,虽有“十弹”“十不弹”之说,但更重要的是在弹琴时看得见门外的风景。对于真实表达与技巧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张友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实表达需要技巧的支撑,而技巧也需要真实的情感来赋予生命。
在张友的世界里,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修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懂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去品味生活的美好。他的琴声,如同他的人生准则一样,慢而稳、柔而刚、真诚而深刻。他强调技巧的重要性,视其为表达和实现思想的手段。但他同时警告,不能沉迷于技巧,将其视为唯一,忘记了技巧背后的本质。
如同读书,深邃的义理和经典固然吸引人,但它们是方法论,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有的人急于求成,未能掌握这把钥匙;有的人则过于执着于钥匙本身,忽视了门外风景的广阔。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道法自然是一个核心要素。自然规律如春夏秋冬的轮换,人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的表达。弹琴亦是如此,弹琴的人通过技术去渲染情绪,但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与境界。
就像佛戒道规,戒律不仅使人规范行为,更使人获得自由。规避不好的习惯,才能遇见真实的自己,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智慧。
弹琴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和磨练,更是情绪表达的差异体现。每一首曲子,无论弹了多少遍,都会因生活状态、年龄和信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
张友深受古人影响,认为琴可以悟道。他拜入道门正一教传承,不仅是对琴技的追寻,更是对“道”的追寻。他认为一个古琴工作者应该回归道文化的传统,才能真正进入古琴和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个“道”并非狭义的宗教理解,而是文化的根性。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是天生的“道教徒”。
遵从古礼,领受道教传承,对张友而言并不是不同宗教信仰的转化。不少中国古人参禅学道,不仅是为了宗教目的,更是为了拓宽人生的思想境界。王阳明龙场悟道前,采儒释道之所长,创生“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这表明通达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心灵境界是相辅相成的。
古琴蕴含着丰富的道文化元素。琴面的桐木和底梓木的琴被称为“阴阳和合之琴”,而杉木为面、梓木为底的琴则称为“纯阳之琴”。十三个琴徽代表农历十二月,再加上一个闰月,五音则象征五行。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散音和实音分别对应着天、地、人。
张友对琴曲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每一首琴曲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例如《仙翁操》与道家祖师陈抟有渊源,简单的曲子也需要对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弹出真意。再如《秋风词》,通常被认为比较萧索、哀怨,但在张友看来,琴志要合宜,需要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入角色,避免陷入气氛中难以自拔。
张友通过琴道追寻自我,通过琴音与古人对话,通过琴技表达情感与思想。在他的理解中,琴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心灵的沟通方式,是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沐浴在道教传承的深邃之中,张友向我们细述了学习道家经典的独特体验。在琴音缭绕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倾听,更在操琴中体悟道的哲学,以思辨的智慧驾驭心灵的开关状态。
切记,莫要盲目全开或全闭。一味接纳,容易失去自我;一味固守,又可能封闭心灵。佛教倡导中道,儒家主张中庸,而道家追求无为,其核心都在于和谐与平衡。这种“和合”的思想,在琴音中得以完美体现。
张友提到,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弹奏,其实都映射着弹奏者的内心境界。琴音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修养、德行与心胸的层次。对于我们这些寻求通过琴声修炼心灵的人来说,更需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
不必急于开始修行而盲目信仰某一宗教。真正的修行在于尊重和接纳各种文化特性,寻找与内在自我沟通的方式。保持对内心的关注、觉知和滋养,如此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善良、慈悲、幸福与满足感。
当我们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时,方能真正远离空虚、浮躁与不安。每一刻,我们都沉浸在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中,体验到生命最本真的美好。这样的修行,不仅是对个人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在琴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道文化的熏陶中,共同走向和谐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