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扮演者什么角色?是何能力是何帝
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七月,蜀汉刘备率领大军挥兵东征,气势如虹,势如破竹。面对蜀汉的强势进攻,东吴孙权请求和解无果后,不得不向曹魏称臣并准备迎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夷陵之战中,陆逊作为东吴的总指挥,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之久,最终在夷陵一带巧妙地运用战术,大败蜀汉军队。今天,趣怪网的小编带大家深入了解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
七月,刘备亲率数万精兵进入吴境。由于孙权应对不足,刘备的先锋部队顺利攻入峡口,巫地之战大捷,秭归被蜀汉占领。在继续进攻时,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将蜀军主力引入夷陵一带。陆逊利用地形之险和敌军长途跋涉的疲惫,采取连营战术,最终火烧蜀汉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夷陵之战后,东吴虽对蜀汉虎视眈眈,但由于曹魏的强大,孙权并未联合蜀汉一同攻打曹魏。在曹操去世后,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虽然一开始有摩擦,但此后东吴坚定地联合蜀汉共同抗击曹魏。尽管东吴在后汉时期的某些行为看似混乱,但在曹操去世之后,其对外战略变得清晰明了。
诸葛亮掌权后,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再度与东吴联手。而孙权也在合肥一带持续出兵,甚至在诸葛亮北伐时配合其行动,吸引曹军的主力。在一段时间内,东吴成功吸引了曹军的部分主力,无法充当所谓的“搅屎棍”。
身为魏国开国国君的曹丕,在建立曹魏政权后的首战便是攻打东吴。此时孙权刚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而刘备集团则处于弱势。曹丕的选择是攻打东吴而非弱小的蜀汉。曹丕与孙权之间的恩怨一直持续到公元226年。在这一时期,东吴的行为更多地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非单纯的帮助弱者。
笔者认为,在一段时间内东吴确实扮演了搅屎棍的角色,但在曹操去世后特别是在诸葛亮掌权之后,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使东吴不再是搅屎棍。其对外战略变得理智清晰,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