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会离开魏国?他是如何得到秦国新任
今天趣怪网带来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讲述了一位传奇人物——商鞅。在相国公叔痤病重之际,他向魏惠王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鞅。公叔痤颤抖着说:“我的弟子商鞅虽年轻,却才华横溢。为了国家的未来,我希望大王能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惠王对此感到意外,因为商鞅的名字此前从未听说过。
面对公叔痤的推荐,魏惠王有些不耐烦,准备离去。公叔痤急切地说:“如果大王不用他,就请杀掉他,以免他跑到其他国家,成为我们的祸害。”但魏惠王并不以为意,认为公叔痤病重糊涂,满口胡言。
多年以后,这个年轻人商鞅帮助秦国崛起,一举灭掉了魏国。如果魏惠王当时能预知商鞅的价值,或许他会留下这位人才。公叔痤后来告诉商鞅:“大王不用你,可能会杀你,你还是赶紧逃吧。”商鞅淡定地表示,魏惠王不会杀他。
商鞅完全可以在魏国安居,但他选择离开是因为他的伯乐出现了——秦国的新任国君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继位,他求贤若渴,希望招揽贤能。当时,周天子力量衰弱,诸侯相互厮杀吞并,秦国被当作蛮夷。秦孝公一上台就发布求贤令,招贤纳士成为其改革的第一步。
商鞅在看到求贤令后前往秦国,得到面见秦孝公的机会。第一次会面,商鞅并未阐述自己的法家治国方略,而是以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商鞅两次游说都只是试探,为第三次铺垫。在关键时刻,商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霸道和法治。商鞅主张推行法治和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认同。秦孝公意识到商鞅的价值,决定采纳商鞅的治国策略。
商鞅的胸怀与秦孝公的振兴之志相遇,一场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变法即将展开。秦孝公希望能在任期内取得成就,因此他渴望快速变革。商鞅的法治思想和强国之术正是秦孝公所需要的。他们的第四次会面持续了两天,讨论如何具体实施变法,这是秦孝公最感兴趣的话题。最终,秦孝公离不开商鞅了。这场相遇,注定了一段传奇的变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