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衣大炮是用泥模而不是铁模?铸造的炮
红衣大炮在明末传入中国,很快成为战争中的主力武器。与传统的中国火炮相比,红衣大炮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随着明朝的不断发展,红衣大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部厂每年生产大量的以支持火炮的需求。在康熙二十八年制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红衣大炮,无论是体型还是性能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凭借红衣大炮的威力,清朝得以平定三藩,稳定边疆。
到了清朝后期,对于火炮的研发逐渐失去了重视。虽然军队中枪炮数量不断增加,但在研发新武器方面却停滞不前。清朝开始提倡弓马射箭,这种观念对于火炮的发展形成了一种阻碍。顶尖的人才不再投身于研发新武器,而是埋头苦读,追求功名。
红衣大炮的制造一直停留在最初的仿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朝廷曾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记录的火炮种类虽多,却没有一种是创新的成果。到了乾隆年间,很多火炮制造技术甚至出现了失传。
在战争爆发时,清朝的火炮技术还停留在西欧16至19世纪的水平。铸造红衣大炮的方法非常笨拙,仅仅在铸造炮管上就有许多问题。尤其是铁水的冶炼,铁水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炮管的坚固程度。清朝却没有掌握高纯度铁水的冶炼技术,依然沿用传统的技术,导致铸出的炮管含有大量杂质,表面粗糙,极易出现炸膛的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采取了加厚炮管和减少的措施,然而这种做法使得火炮变得笨重,威力减弱。相比之下,英国在工业革命后采用了先进的铁模铸造技术,铸出的炮管更加光滑,发射精度更高。清朝在使用红衣大炮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设立完善的炮架、瞄准器具和炮规等,这使得炮兵无法更好地使用和调整火炮。
清朝在火炮技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铸造、使用还是维护都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与英国的先进火炮技术相比,清朝的火炮显得落后而陈旧。这些问题导致了清朝在战争中无法充分利用红衣大炮的威力,使得其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