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到底是否仁义?为何一直会有争议呢?
远古时代,贤王的后裔在周武王的分封下,根据各自的爵位分散各地。宋国与另外六个显赫的公爵诸侯国并肩而立。周武王还特别分封了尧、舜的四后代为蓟、焦、祝、陈四国,文王之弟虢仲被封到了虢国。
关于宋襄公的历史地位,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将他与齐桓公等并称春秋五霸。关于宋襄公的资格,争议尤为激烈。很多人认为,他所追求的仁义不过是虚伪的表面功夫,质疑他是否名副其实。
现今的观点也对他空谈仁义的行为颇有微词,认为他过于迂腐。那么,他究竟是否具备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呢?让我们从他的生平事迹入手。
宋襄公曾助齐平乱。当齐桓公逝世后,国内陷入混乱,宋襄公迅速行动,召集卫、曹、邾等国的军队,与公子纠里应外合,成功平定齐乱,并拥立孝公即位。这一举动使他声名大噪。
他的图谋称霸之路并不平坦。在桓公去世后,诸侯霸主之位悬空,宋襄公渴望像齐桓公一样会盟诸侯。较大的诸侯国如楚、齐、郑、陈等并不买宋国的账。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召集了曹、卫、滑、邾等几个小国听令。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周襄王十三年,诸侯在盂地会盟时,宋襄公与楚成王争夺霸主地位失败,甚至被成王囚禁。同年冬季,在某种力量的调停下被释放回国。回国后他愤愤不平,决定攻打支持楚国的小国郑国。楚军出兵支援,双方在泓水边展开决战。虽然楚兵势盛,但宋襄公坚守仁义原则,非要等楚兵渡河列好阵势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受伤。次年伤重不治而亡。
尽管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后并未真正确立霸主地位,连他的国相目夷也劝诫他不要以小国争盟以免招来祸端。他的失败被后人贻笑大方。然而他的春秋大义却受到赞美者的称颂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难得的贵族精神。
总的来说宋襄公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虽然他的某些做法在现代看来似乎过于迂腐但他所坚守的仁义精神却值得我们敬佩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