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行政区划省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
历史纵横:元朝的行省制度演变
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行省制度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说起行省,其名字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尚书省、中书省的称呼,但它们主要负责朝廷中枢事务,并未直辖地方。而真正与地方紧密相关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蒙古时期。
在蒙古人兴起后,他们仿照金的制度实行了行省制。尚书省被合并为中书省,掌管朝政。地方上的行中书省作为朝廷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应运而生。最初,这些行中书省主要是军事性质的临时设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兼管了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转变为地方官吏。
元朝的行省制度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蒙古在灭金前三年,即太宗三年(1231年),设立了中书省。而在灭宋后,行省制度逐渐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单位。
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对行中书省进行了改革,其数量随后逐渐增多。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行省的设置和辖区才逐渐固定下来。至治时期(1321-1322年),全国被划分为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共计12个一级行政区。
中书省作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而其余的11个行中书省则分布在全国各地。值得注意的是,征东行省情况特殊,由高丽王兼任负责人,与内地行省有所不同,因此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
到了元末,行省制度开始混乱。原有的行省划分被打破,新的行省如山东行省、福建行省等被分出;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进行了分省划置,如福建行省内设建宁、汀州、泉州分省。这一时期的行省制已经显得混乱不堪。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时代的变迁。从最初的军事临时设置到兼管民政的固定行政区划,行省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