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出了商鞅吴起这样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还是
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度名叫卫国。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位显赫,曾是周王朝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它的立国时间长达838年之久,经历了数十位君主的统治,并被誉为与周王室有同等血统的后裔。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卫国人才辈出,却最终沦为了战国纷争中的弱者。
在战国初期,卫国本是大国之一,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国之间的争斗加剧,卫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烽火连天,礼乐制度被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卷入纷争之中。卫国却似乎置身事外,仿佛像个苦行僧一样远离争斗。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卫国竟然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公元前346年,卫国国君遬将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降为“卫成侯”,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进一步自贬为“君”。与此周边国家不断侵占其领土,而卫国的君主们却无动于衷。最终,卫国只剩下濮阳一地作为最后的领土。
进入战国时期后,除了战国前期的内部变革外,卫国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它目睹了其他六个强国的兴衰更迭:魏国、赵国、楚国、燕国和齐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卫国却似乎幸运地逃脱了秦国的魔爪。尽管它在战国纷争中显得弱小无能,但却得以存活的时间最长。这是为何呢?或许可以从其“窝囊废”的做法中找到答案。尽管备受欺凌和侵略,卫国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生存之道。它避免卷入无谓的争斗之中,而是选择低调自保的策略。正是这种策略使得卫国在乱世之中得以保全自己。即便最终未能幸免于难,但在其存在的时间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后,卫国才彻底灭亡。尽管结局令人叹息但回首那段历史不难发现卫国的故事充满了坚韧和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它以次求退的策略虽然不一定适用于现代但在面对困境时仍不失为一种值得参考的方法论思考生存与抗争之间的平衡之道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而卫国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