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驰援曹仁,短时间内他是怎么凑够三万兵马
在历史的长河中,建安二十四年的一页显得尤为波澜壮阔。这一年七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将曹军主帅困于樊城。刚刚从汉中败退的曹操,急忙派遣军中大将于禁率领七军驰援曹仁。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于禁七军在关羽的攻势下损失惨重,副将被斩,于禁本人也选择了投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于禁统领的七军究竟有多少兵马呢?《三国志》中记载,关羽以水军俘虏了于禁等步骑三万余人。这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谜团。要知道曹仁守城的兵力只有数千,那么于禁的七军是如何凑齐三万兵马的呢?在襄樊之战前,曹操的主力大军一直在汉中与刘备激战,远离襄樊前线,那么于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集结如此庞大的军队的呢?
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得从于禁的地理位置说起。在樊城告急之际,于禁作为首批援军被派往襄樊前线。那么他的位置在哪呢?从史书记载来看,于禁就在离宛城不远的许都。曹操在迁都后对许都的经营可谓用心良苦,其中就包括大规模的屯田。而许都的屯田军,正是于禁统领的七军的重要来源。
这支屯田军的前身是青州军,源自曹操打败青州黄巾军后的降兵。这些降兵虽然被改编为屯田军,但他们的战斗力依然强大。为了管理这支骄兵悍将,曹操选择了他最信赖的大将于禁来负责许都的屯田工作。这样的安排既能让于禁管理这些降兵,也能随时调用他们应对突发情况。
当襄樊前线告急时,曹操命令于禁重新武装这支青州屯田军,开赴前线驰援曹仁。考虑到许都仍然需要留下相当的兵力以防万一,所以于禁七军中的三万兵马可能有一半来自这支青州屯田军。而其他的兵力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军事据点以及临时征召的民夫等。
于禁七军的兵力来源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来。在关键时刻,于禁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才干,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可惜最终还是在关羽的攻势下遭遇了失败。这一页的历史,见证了于禁的英勇与无奈,也让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