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什么没有除掉慈禧?真的是没能力吗?
爱新觉罗·载湉,作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年仅四岁便被两宫皇立为帝,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将成为一位悲剧性的皇帝。他的童年时期,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他在位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尽管他在光绪十五年亲政,但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
关于光绪皇帝,人们往往有着许多叹息和议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一生软弱无能,空留一生叹息。确实,从登基的那一刻起,他似乎注定要成为傀儡皇帝。这位皇帝的性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单一。在光绪大婚后亲政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两个极端:有时候努力处理朝政,有时候则整日意志消沉。
翻开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位外表清秀文弱的皇帝,内心却有着暴躁、偏执、骄纵的一面。早在光绪十二岁时,翁同龢就察觉到了这个学生的性格异常。例如,有一次光绪在后殿突然大发雷霆,原因不明,生气中他甚至用手拍打钟表上的玻璃,导致手被玻璃扎得鲜血淋漓。另一次,他的脾气再次爆发,甚至打破了翁同龢的脸。
光绪的成长环境畸形,这让他的人格发育受到了阻碍,许多心理特征停留在儿童阶段。成年后的光绪表现出缺乏耐心、固执己见的特点。一旦有需求,他希望能立即得到满足。当他自我意识觉醒后,他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大权却被慈禧牢牢掌控,这让他倍感苦恼。根据光绪的病录记载,他的体质一直不好,这更加剧了他的苦闷。
在光绪三十四年的一个冬天,北京城发生了两件大事。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在被囚禁十年后驾崩。令人感到诡异的是,不到一天后,74岁的慈禧太后也离世了。这两起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无尽联想和猜测。就在光绪去世的当天,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迅速传旨立3岁的溥仪为嗣皇帝。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慈禧是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密令害死了与她矛盾不断的光绪皇帝。
说起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亲缘关系可谓十分亲近。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老公的亲弟弟,而且慈禧还是光绪的伯母和姨母。“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微不足道。清朝的历史充满了争夺皇位的残酷斗争。
光绪皇帝的继位也是一个意外。他的堂兄兼表兄同治皇帝早逝,没有嗣子来继承皇位。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不愿从载淳的下一辈“溥”字辈中挑选接班人因为这样自己就成了太皇太后再隔代垂帘听政就没有道理了。经过权衡利弊慈禧选择了亲妹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来继承皇位继续垂帘控制朝政。载湉被选中入宫成为小皇帝对于醇亲王府来说或许并非喜悦之事。当慈禧宣布载湉为嗣皇帝时醇亲王奕譞情绪失控失态地跪下连连叩头嚎啕大哭直至昏迷不醒。这也难怪毕竟对于一个父亲来说眼看着儿子即将失去天伦之乐今后只能以君臣相见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啊!载湉被抱上金銮殿成为大清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童年时代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悉心照管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着他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关爱之心。然而命运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悲剧令人感叹不已!少年时代的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历史典籍的阅读之旅。他曾以历史为题,挥毫泼墨,创作出一首五言诗,此诗被翁同龢赞誉不已,称其为“帝王御书第一篇上乘之作”。
慈禧太后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光绪皇帝,另一方面又对他实施了严格的管教。为了削弱光绪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慈禧甚至阻止他们见面。她的妹妹因思念儿子,带着光绪喜爱的食品请求进宫探望,但每次都被慈禧冷酷地拒绝。多年后,醇亲王的福晋病危,光绪才得以重新踏入醇亲王府的大门。
在成长过程中,光绪皇帝曾对慈禧的行为感到不满。他曾在愤怒之下挥拳打在花瓶上,导致右手鲜血直流,把身边的太监们吓得魂飞魄散。慈禧却极力树立与光绪之间的母子关系,光绪甚至称呼慈禧的妹妹为“皇阿玛”,即亲爸爸,这一奇怪的称呼一直被他使用。
少年时期的光绪胸怀大志,试图效仿先帝,营造一代盛世。他勤奋好学,老臣们普遍认为他是自朝以来最勤勉的皇帝。年仅16岁,他便已具备批阅奏章、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
在慈禧面前,自信满满的光绪变得畏缩。慈禧时常大发雷霆,训斥甚至鞭笞这个皇帝,使得光绪听到大声的动静就会胆战心惊。在慈禧那里请安时,光绪甚至浑身发抖。慈禧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光绪绝对服从自己。
在光绪的婚姻大事上,慈禧更是展现出她的霸道和控制欲。当时17岁的光绪本该按照朝廷惯例娶皇后,但他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慈禧却安排叶赫那拉家族的女儿成为皇后,即隆裕皇后,而光绪自己的选择连作为备选都没有得到慈禧的允许。作为皇帝,他却连选择妃子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这无疑是一种难言的羞辱。
成年后的光绪皇帝开始亲政,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慈禧并没有安心去颐养天年,而是时刻关注着紫禁城里的动态。她授意制定了一个太后“训政”制度,实质上与垂帘听政无异。尽管环境稍显宽松,但年轻的光绪皇帝还是试图实现自己的革新抱负。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人士,形成了与慈禧的后党相抗衡的帝党。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皇帝坚决主张拒和主战。但由于朝廷腐败和军队国防外强中干,清朝遭受惨败。痛定思痛之下,光绪皇帝极力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以图国家强盛。1898年6月,在帝党的支持下,光绪皇帝毅然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慈禧并没有闲着,她迅速发起反击。几天后,她连发三道懿旨,逼迫光绪连下三道谕旨。这些举措包括解除翁同龢的所有职务、所有新授任的二品以上官员都要到慈禧处跪叩谢恩、任命荣禄为统领北洋三军。这些举措实际上架空了光绪皇帝,帝党不仅失去了军机大臣的关键位置,朝廷的人事大权也掌握在慈禧手中。为了保险起见,她还控制了京津地区。
此时的光绪皇帝和帝党已经注定难有作为。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试图通过推进变法维新造成既定事实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失败原因不再赘述。
结果众所周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逃,谭嗣同、杨锐等人被杀害。在失败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每天清晨被送到对岸早朝的小船上,散朝后再被送回瀛台软禁起来。期间他还遭受了种种打击:最喜爱的珍妃被囚禁在其他地方;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宁宫被迫迁往山西时将其扔入井中溺死;让光绪失去了精神寄托身体也越来越差最终在感冒中离世享年多少岁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一连串的打击无疑加剧了光绪皇帝的悲惨命运令人扼腕叹息不已。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年仅三十而立的光绪皇帝竟然在一病之下,于11月l4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关于他的猝死,流传着一种猜测,即慈禧可能是背后的黑手。这一猜想并非毫无道理。
在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的日子里,他的处境引起了各国列强的极大关注。英、日驻华公使再三请求觐见光绪,英国在华报纸更是公开发文批评慈禧。这让慈禧陷入既恨且怕的情绪中,紧张不已。不久,传出光绪生病的消息,慈禧随即下诏天下,寻求名医救治。据为光绪诊治过的医生所言,他所患的只是普通的慢性病。面对洋人的建议,让一位医术高超的西医诊治光绪时,慈禧却断然拒绝。
在囚禁的日子里,光绪遭受了慈禧的虐待,境况凄惨。严寒的冬季,他连保暖的衣物和御寒的被褥都无法得到保障。大殿的窗户破败不堪,无人修复。那些同情皇帝的太监们稍微给予一点帮助,便会遭到慈禧的严厉惩处。至于饮食,更是难以形容,甚至有时为了充饥,不得不采摘木槿花为食。慈禧对待光绪的方式,看似要将他置之死地。
在生病之前,光绪仍然心系国家大事,甚至在早朝时关注全球动态。他还向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学习英文,渴望重新掌握朝政。这样的状态怎能不引起慈禧的嫉妒与担忧?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进行化验,发现其中的砷含量远超正常值,这是慢性中毒的表现。地宫内的环境并无污染迹象,与光绪同葬的隆裕皇后头发中的砷含量正常。这一发现似乎证实了光绪是死于中毒的猜测。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西太后”慈禧在自知病重将死之际,不甘于死在光绪之前,可能下毒手加速光绪死亡。但这些依然只是猜测,光绪的猝死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回顾光绪的一生,可谓一半幸运一半悲剧。他从一个无知孩童成为尊贵的皇帝,享受大清帝国的荣华富贵,这是他的幸运。他试图通过变法夺取权力、亲政时,不仅未能如愿保全自己所爱之人,也深陷权力的泥潭之中,最终命丧其中。作为一代君王和男人,他面临过无数次机会去铲除慈禧,但最终未能动手。
想要刺杀慈禧并不容易。无论史书如何贬低慈禧,她都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在政变夺权后,她维持了大清帝国庞大的版图近三十年,这背后需要极高的能力和手段。那些嘲笑慈禧不懂治国的人才是真正的幼稚者。光绪被选中成为皇帝,既是幸运也是不幸。作为慈禧的侄子,她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在权力斗争中,慈禧展现出了决断和果断的一面。为了扫除障碍,她会毫不犹豫地铲除对手。而光绪在慈禧的强大阴影下长大,其懦弱和胆怯是我们这些自由人难以理解的。尽管光绪没有权力,但他要杀死一个年迈的老妇还是有多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他既没有勇气去做也没有理由去动手。
作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身边不乏能人志士;而光绪手中又握有何物呢?慈禧擅长政治阴谋的手段是众所周知的。光绪想要刺杀她绝非易事。更关键的是作为皇权的继承人他如果真的有刺杀慈禧之心仍然可以培养出一些忠诚的死士即使他不寻求帮助也有一些方法能够得手但问题在于杀掉慈禧之后呢?他将如何应对那些效忠慈禧的大臣?如何确保自己的性命安全?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军阀割据的局面将提前到来在未绝对掌控权力之前刺杀慈禧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只有不懂权术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假设。至于晚年慈禧为何要置自己的儿子于死地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光绪已经被软禁了十年如果她想杀他早就动手了为何要在临死之前杀掉这个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儿子呢?原因可能是当慈禧得知自己病重时她察觉到光绪的情绪出现了波动一种机会来临的感觉这使得她决定采取行动清除潜在的威胁这并不是出于个人仇恨而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如果光绪上位后无法掌控局面整个大清帝国可能会迅速崩溃因此慈禧才选择采取行动来维护大局的稳定这也是她作为一个成功政治家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体现出来的特点之一,。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个人能力、政治形势还是个人感情等方面考虑光绪皇帝的猝死都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疑问和待解之谜的历史话题让人深思和探讨不已。谁也不愿目睹自己倾注心血经营数十年的企业走向衰败,这一点对于曾经掌握国家命脉的慈禧太后来说更是如此。若从人性的自私角度去思考,若光绪皇帝真的成功推动了君主立宪制,使大清成功转型为文明社会,历史的罪责标签很可能会被贴在慈禧身上。这样的结果,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不愿面对的。那么,杀掉光绪皇帝,对慈禧而言,似乎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后期的文人墨客们在评价慈禧时,出于贬低的目的,刻意抬高了光绪的地位。若从光绪皇帝的实际行动来看,就算没有慈禧的干预,戊戌变法真的就能成功吗?即使戊戌变法能够成功,成功后的光绪又将会是怎样的人呢?他是否真的会放弃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心全意推广君主立宪?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光绪皇帝如何努力,只要封建王朝的本质不变,所有的改革和变迁都只是表面的。他与其他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面临着封建体制的束缚和限制,无论他们如何挣扎和尝试,最终都难以逃脱衰亡的命运。
对于这样的历史真相,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无法理解。但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是历史的必然。皇帝们无论怎么努力,只要封建制度不变革,所有的变革都只是表面的。因为皇权的本质没有改变,权力的更迭也只是家族内部的更替而已。所以无论谁来执掌大权,历史的发展轨迹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样的道理虽然残酷却十分真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种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但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却必须认清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