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如何赏读苏轼怀念欧阳修,表达人生
《西江月·平山堂》: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结束了黄州五年的贬谪生涯,踏上了前往汝州的旅途,途中经过扬州,游历了平山堂,有感而发,创作此词,以此纪念他深爱的恩师欧阳修。
他第三次漫步在平山堂下,半生岁月已在指间悄然流逝。平山堂,这座位于扬州大明寺旁的古建筑,是欧阳修知扬州时兴建的。苏轼曾在此地三次游历,每一次的游历都伴随着他生涯的重大变迁。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他初涉仕途,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第二次是在熙宁七年(1074),他转任密州太守;而第三次,便是此刻,他感慨人生的起伏与流转。
转眼间,离恩师欧阳修的离世已过去十三年。那老仙翁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然而已是天人永隔。“弹指”间,苏轼已年近半百,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名满天下的士大夫到阶下囚,再到现在辗转黄、常州,他的命运如同云卷云舒,变幻莫测。
十年未见老仙翁,唯有他的笔墨精神,仍如龙飞蛇舞,气势雄浑。欧阳修被誉为“文章太守”,他的词作至今仍为人传唱。苏轼赞叹恩师的也在自我期许。缅怀之外,他也进行自我反省。万事转头皆是空,未转头时亦是梦。人生的本质在苏轼的眼中是虚幻的,尤其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更是深切地体验到人生的苦难和虚幻。
提及欧阳修在颍州的终老之地,让人不禁联想到苏轼与恩师的重逢。那时的欧阳修精神矍铄,而苏轼也深感欣慰。一切美好都是短暂的,就如梦一般,似有还无。如今物是人非,师徒远隔,令人唏嘘不已。
这首词融合了抒情、叙事和议论的写作手法。情感真挚倾吐肺腑之言;叙事部分铺陈了苏轼的窘迫困顿以及他与欧阳修的深厚友谊;议论则融入身世之感,让人读来感慨万千。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文笔流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