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诗人都很想入仕?
为何诗人渴望入仕?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奇闻奇网带您探寻背后的故事。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浩劫,盛世繁华已成过往云烟。面对山河破碎、百姓困顿的局面,中唐文人的心境跌入了低谷。尽管他们怀揣兼济天下的壮志,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他们的热情逐渐冷却。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诗人开始寻求内心的自适,他们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情致。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变,陶诗的地位逐渐上升。中唐诗人常将陶渊明与其并举,陶渊明诗歌中的自适情趣也被中唐的广大诗人所接受。
隐逸的界定不再仅仅是外部的行为,而是开始朝向心灵深处延伸。与此理想也逐渐被世俗所同化。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其实是中唐文人在面对残破现实时的自我安慰。他们不愿面对现实,只能在精神上寻求寄托,强调独善其身,以此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他们渴望过得更舒适,享受官僚阶级带来的实惠,却又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于是,他们提出了“吏隐”或“中隐”的概念,将独善作为政治哲学,并与隐逸观念相结合。
尽管盛唐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中唐文人对陶渊明有所批评,但他们主要是劝诫士人不要放弃仕途。如某诗人在《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中称“莫作隳官意,未必贤”,贬低陶渊明的归隐行为,以此劝解友人不要弃官而去。
也有诗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寓兴二首》其二中,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多礼数的批评,并提出“鹏鷃各逍遥”,暗示人们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诗人并未追随陶渊明的脚步抛官归隐,而是表达了对积极进取的坚持和对仕进一途的热衷。这首诗是中唐时期为数不多的格局较为旷大的作品,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热情和进取之心。
诗人渴望入仕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对权力的追求,更是他们对社会、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他们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希望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