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为何却和姜维关系不好呢?
在生命的某个节点上,年仅七岁的少年承袭了父亲的荣誉——武乡侯。到了十七岁,他迎娶了后主之女,官拜都骑尉,次年便担任了中郎将。当时蜀汉上下,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感激,朝廷的辉煌成就被归功于诸葛瞻,这让他感到无比荣耀,甚至有些飘飘然。
在历史的传承中,我们了解到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徒弟。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姜维心中的地位如同长辈一般。尽管姜维比诸葛瞻年长二十五岁,但两人被视为平辈,彼此以兄弟相称。
那么,姜维是一个拥兵自重的人吗?他是否曾有过独立的野心?答案显然不是。别的不说,就在某个关头,姜维手握重兵,驻扎在剑门关。当时,刘禅已经投降了邓艾。如果姜维真的想要考虑自己的利益,那时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毕竟,刘禅的投降为他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反抗理由。当刘禅写信请求姜维也投降曹魏时,尽管姜维内心万分不愿意,但他仍然选择了听从刘禅的命令。
在蒋琬和费祎掌权的时期,蜀国改变了诸葛亮时期的积极进取政策,趋向于保守。姜维是少数坚持主张以武力夺取陇西的将领。费祎并不认同姜维的军事冒险计划,他有心压制姜维的行动。每次姜维请求出战,费祎拨给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人。公元253年,费祎不幸被刺身亡,姜维成为了蜀国的军政一把手。从此,蜀国几乎每年都在对外征战。这一年,姜维率领数万大军攻打狄道,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得两位爱国者之间的政见分歧逐渐加大。直到诸葛瞻联合朝臣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时,这种压力才真的让姜维感到困扰。加之后来自己打了败仗,诸葛瞻开始意识到父亲的名声、衣钵与自己并无直接关系。他发现自己无法与姜维在政治和军事上相抗衡,这种挫败感让他感到无比沮丧。他开始后悔没有早点制衡姜维的行动。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