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人为何会把夫妻之事称为周公之礼
“礼仪成就幸福,失礼则导致不幸”,这并非道德定律,而是价值法则。人们常常用“夫妻之礼”来戏称婚姻,其实这个词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便是性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正常的道德,另一方面要培育美好的感情。正如古人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远古时代,人们野性未驯,对于婚姻与生育的观念尚未明确。通过一种礼仪的形式来规范性生活,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让男有妇、女有夫,子孙知道父母是谁,从而远离野蛮和混沌,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功绩,也是早期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周公是那个时代文化和自然法的集大成者。他制定的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关于“风化”,也就是性关系的礼仪。许多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性生活如何能够教化人民呢?但实际上,“风化”一词的本意就是以性关系和性生活来教化民众,而非后来理解的那么含蓄。
周公所制的礼仪,被后世尊称为礼教,是圣人的制度。《礼记》中记载的种种礼仪,都是以婚姻制度为核心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各种维护婚姻制度的礼仪法度。这些礼仪的确立,实际上也是家庭制度的建立,反映了个人和家庭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了礼仪的约束,婚姻才成为真正的婚姻制度。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逐渐发展起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开始形成雏形,以人伦为道德基石的中华文明也得以自我发展、逐渐成熟。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
周公之礼的核心在于建立受约束的“性关系”和性道德。他将男婚女嫁的婚姻形式立法规范,使之成为一种神圣的制度,而非随意的野合。夫妇是人伦的根本,是天地之间生命诞生的源头。周公之礼以夫妇之道为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男婚女嫁这种家庭婚姻制度并非自然发生,而是古代圣人的创造,经周公而集其大成,并在全社会普遍推广。
这样的“风化”,实际上是以性关系为核心建立起道路规范来教化人民。性关系不再是含蓄模糊的“阴阳调和”、“天地交泰”之说,而是名教的核心价值所在。《诗经》中的《风》部,其主旨就像是一份“性生活考察报告及指南”,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爱经”。人们往往忽略了“性生活”是礼教的基本点,反而将其他听起来更崇高的理念作为礼法礼教的核心价值观。固定的男娶女嫁模式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女性地位逐渐低落的现实。
周公之礼教是以人的性生活为核心建立的社会道德制度。《国风》是各国以性生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大法。在周朝时期,《诗经》被刻于玉版之上,传颂天下作为风化的教育手段。这就是所谓的“诗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精妙最伟大的传统之一。它既有事务性的提醒,又有人情心理的精微洞察,将外在的道德内化为文化传承和审美精神。在古代中国有这样一句话:“法不外乎人情”,诗教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