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吴七术是哪些-灭吴只用了三个剩下的四个是什么-
古老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智慧的谋士,他们提出的计谋,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中春秋时期的文种,被尊称为“第一毒士”,他的“伐吴七术”堪称国策之典范。这七种策略,如同神秘的剑术,每一招都直击吴国软肋。
文种所献的“伐吴七术”,明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有详尽的记载:一者,以贿赂货币愉悦吴国的君臣;二者,借收购粮食使吴国储备空虚,民众疲于奔命;三者,献上美女,使吴王沉溺于美色,朝政失序;四者,献上巧匠良材,使吴国大兴土木,国力耗损;五者,派遣谄媚之徒,迷惑吴王的心智;六者,迫使正直的谏臣自杀,削弱其辅佐力量;七者,积蓄财富,训练兵马,等待时机乘虚而入。
勾践用其三便败吴。他用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献上美女西施使夫差迷于声色,又进献木料让吴国大兴土木。这些策略导致吴国国力日渐空虚,民不聊生。夫差为了建造与越国相称的姑苏台,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历时数年。而勾践趁机囤积财物,训练兵马,等待吴国疲敝之时发起攻击。最终吴国因民力耗尽、国库空虚而走向衰败。
这“伐吴七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谋略,更是政治斗争中的经典策略。文种与孙武的并世之智,见证了我国政治策略与军事策略的同步发展。勾践用其三术便败吴的战绩,更是证明了这七术的强大与深邃。至今仍有许多阴谋家研究运用这些策略。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智慧的传承。每一术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和无尽的智慧,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深邃思考和巧妙策略。越国在归还粮食时,特意挑选了全国最好的,颗粒最大的粮食给予吴国。在归还之前,勾践命令人们将这些粮食全部蒸熟。当夫差看到归还的粮食如此饱满,便将其视为良种分发给百姓。那一年吴国却颗粒无收,不得不依靠国库粮食来应急,导致储备几乎耗尽。
由此可见,“伐吴七术”果然非同凡响,仅仅三招便让吴国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越国从一开始就大力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使其为越国说话,离间夫差与伍子蹥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伍子胥被杀。而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极练兵屯粮。
以上种种举措,不正暗合了“伐吴七术”中其他四术的精髓吗?“伐吴七术”中的每一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无非是为了诛杀功臣所找的借口罢了。文种作为一代名臣,能够设计出如此犀利的计策,但却未能看出勾践的为人,这不禁让人感叹。
在这七术之中,每一术都有其独特的威力,它们相互辅助,共同构成了这一犀利的战略体系。越国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逐步削弱了吴国的国力,最终达到了胜利的目标。这个过程充满了智慧和策略,同时也展现了一代名臣文种的才华和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