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特立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庙号与谥号:中国古代帝王的身份标识
在中国古代,帝王除了姓名外,往往还有庙号和谥号,这些称号是他们对社会和历史贡献的象征,也是后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纪念。
所谓“庙号”,就是在帝王去世后,子孙在宗庙祭祀他们时给予的特殊名号。在早期的帝王时代,帝王的称呼与其在世时的名字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故的帝王名字不太方便,于是开始使用庙号来称呼他们,以表达对其的尊敬。比如,我们熟悉的夏、商两代的王就是以庙号相称的。
而“谥号”的产生则源于对帝王生平行为的评定。每个天子去世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都会获得一个代名。这些谥号是对其贡献的肯定,如周武王因其灭商之功而被称为“武”,周文王因其对文化和农业的重视而被称为“文”。这种谥法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消失。
帝王的谥号大多是美谥,反映了他们的功绩和地位。但也有恶谥,不过数量较少。臣子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岳飞获得“忠武”的谥号。
值得一提的是,秦王赢政在统一中国后,曾一度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直到后来,庙号和谥号才逐渐恢复。
如何区分庙号和谥号呢?带有“祖”、“宗”字样的就是庙号,如唐太宗;而带有“帝”字样的便是谥号,如汉武帝。但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对于帝王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比如唐朝以后,多数以庙号来称呼帝王,但也有称谥号的。
到了中世纪后期,帝王的称号又发生了变化,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使用。新君即位必须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还有私谥的存在。私谥是由德高望重的人们评定的,并非由朝廷赐予。例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
这些庙号、谥号、年号、私谥等称号,都是中国古代帝王身份和贡献的象征,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