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位高权重,为何只有三国只有司马懿夺权了
在公元249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场关乎权力更迭的风波在高平陵上空翻涌。大将军曹羲与武卫将军曹训,伴着魏帝前往祭拜,一场盛大的仪式背后,却隐藏着暗流涌动。托孤大臣们洞悉时机,释放了被软禁的郭,拿着郭太后的懿旨,开始占据洛阳城。
中护军率领的士兵屯驻在司马门,控制了整个京都。而司马懿在诸位老臣的协助下,不仅占据了曹爽等人的兵营和洛阳城中的武器库,还巧妙地占据了洛水浮桥,断绝了曹爽的归路。紧接着,司马懿呈上了一份详述曹爽罪状的奏折给曹芳,同时派出老臣劝降。
此时的曹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一夜的深思熟虑后,他误认为司马懿只图权力,并未谋害性命,于是选择了妥协,交出了手中的大权。司马懿却以谋反的罪名,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为后来的篡魏之路铺平了道路。
与此在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忠诚。刘备在世时,将蜀汉的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赋予了他更换帝王的权力。虽然诸葛亮的地位显赫,大权在握,但他却从未有过篡汉之心。他的权力基础是追随刘备兴复汉室的信念和民心所向。
蜀汉的政权是建立在反抗曹魏和恢复汉室的基础之上的。诸葛亮的忠诚不仅仅是对刘备个人的忠诚,更是对蜀汉政权、对汉室余辉的忠诚。他的权力来自于三军信任和刘禅的授权,但他的行为却始终围绕着兴复汉室的目标。
相比之下,司马懿的权力基础是在曹魏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虽然他也曾得到过曹家的信任,但权力的转变和积累最终导致了他的篡位野心。
同样是托孤大臣,司马懿能够篡位而诸葛亮却没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同。诸葛亮的忠诚和权力基础建立在民心所向和兴复汉室的信念之上,而司马懿则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崛起,最终实现了篡位的野心。诸葛亮的忠诚和权力行使始终围绕着蜀汉的政治目标和民心的期待,这也正是他不同于司马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