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最终没有变成君主立宪制?最主要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专制与立宪的冲突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清朝而言,其根深蒂固的专制特性注定了它对于君主立宪的难以接纳。一旦走向君主立宪,仿佛预示着其末日的到来。当我们回溯到清朝的历程,不难发现,专制主义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厚。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专制的王朝,转型为近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希望极为渺茫。因为专制与立宪,本就是水火不容。观察当时的立宪制君主国,如英国,王室已沦为象征性的吉祥物,而日本和德国的王室,尽管仍保有权力,但更多的是以元首的身份出现,远离国家政策的真正决策。清朝自开国以来,便以“乾纲独断,圣衷亲裁”自居,一切大小事务皆由皇帝一人独断。
提及立宪,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必须受其约束。但反观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多是有律无法,即规定子民的刑律众多,却缺乏约束皇帝的成法。清朝试图实现立宪,却面临着满汉地位不平等的根本问题。若要实现民族平等立宪,那其原有的统治基础将受到动摇。满族的统治阶层怎能容忍面子受损?
变法改革之初,便遭到老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例如怀塔布的抵制声音尤为强烈,当其被革职后,其妻子甚至以哭诉的方式继续抵制。更令人头疼的是,朝廷手中无军权,面对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无异于手中无牌。当慈禧于1898年9月21日冲进光绪皇帝的寝宫,将其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时,也显示了其无计可施的窘境。
清再次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已是1906年,国内革命风起云涌之时。此时的君主立宪已有些晚矣,且并不彻底。宪政纲领中仍保留了满人统治阶级的特权。清的统治阶级以非汉人为主,民众更期望建立一个汉人。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合作下,满人皇帝最终被迫退位。当真正的立宪被正式提出时,清朝已然走上了灭亡之路。他们所构建的王族内阁违背了立宪的初衷,所谓的宪法也背离了立宪的精神。这个王朝灭亡的命运已然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