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归属曹操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
张辽,字文远,生于汉末魏晋之交,是聂壹的后人,来自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可谓传奇。自幼习惯边塞战乱的张辽,少年时期便成为雁门郡的郡吏。
起初,张辽跟随丁原、何进、董卓等人征战,恪尽职守。在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其麾下,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他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攻而转战河北,大破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在军中平定谋反,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至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此战,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千古流传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享年未知,被追封为刚侯。
张辽的人生充满了颠沛流离。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的他,家乡位于北方边陲,人们习惯放牧于野。熹平六年(177年),雁门郡的军民曾联合反攻檀石槐,却大败而还。张辽自幼便经历这些边塞战乱,少年时期便立志保卫家国。
中平五年(188年),张辽曾跟随何进募兵,并在河北募得千余人。何进被宦官所杀后,张辽作为直属部下之一,统兵从属于董卓、吕布。虽然张辽以兵属吕布,但他始终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随着朝政的动荡,张辽跟随吕布四处奔波。在建安元年(196年),吕布夺取徐州后,张辽担任的国相。此后,他经历了许多战役,如击败刘备、夏侯惇等。曹操亲征后,吕布败亡,张辽归降曹操。曹操将张辽拜为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
此后,张辽参与了官渡之战等重要战役,数有战功。建安六年(201年),张辽围困昌豨于东海郡数月之久。面对困境,众人商议引军而还时,张辽凭借他的智勇双全成功劝降昌豨。
张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战功使他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被后人所敬仰。在“众议还”的氛围中,张辽独具慧眼,察觉昌豨内心动摇。他向夏侯渊坦言:“近日来,每当我巡视围城时,昌豨的眼神总是紧盯着我。他的士兵发射的箭也日渐稀少。这种迹象表明昌豨内心犹豫,因此未能全力奋战。我希望能试探他,与之洽谈,若能成功诱使他投降,岂不是更好?”
于是,张辽派遣使者向昌豨传话:“曹公有命令,让张辽来与你传达。”昌豨果然走下来与张辽对话。张辽以平和的语气说:“曹公神武,正以其美德感化四方,先归附者可获大赏。”昌豨听后心生欢喜,便答应投降。张辽知道昌豨肯降,便只身前往三公山,进入昌豨家中拜访其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心中更加欢喜,随即跟随张辽去见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返回东海郡。之后,曹操责备张辽道:“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拜谢曹操的关怀,根据形势回答道:“凭借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这么做。”
此次事件,张辽在夏侯渊面前展现了深谋远虑,在昌豨面前展现了刚柔并济的谈判技巧,在曹操面前展现了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张辽的成功劝降使东海郡保持了长达五年的平静。黄河以北的袁氏势力依然强大。五年后,当曹操平定了冀州并打败了袁氏,东海郡的昌豨才发起叛乱。
在建安七年(202年),张辽讨伐袁谭于黎阳时,屡立战功,被提拔为中坚将军。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打邺城的袁尚时,面对坚壁守垒的局面,曹操采纳了某计策,让二袁内斗,先回许都。同时命令张辽攻打阴安,将当地百姓迁移到黄河以南。
建安九年(204年),张辽随曹操再次攻打邺城,终于攻破城池。之后,他奉命巡视常山,招降了太行山边缘的众多贼众及黑山孙轻等。此后,再度随曹操攻击袁谭。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败亡后,张辽受命安抚海滨一带,征破柳毅等军阀所置的营州刺史。又与长广太守合兵平定矣平的从钱等人。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上表称赞张辽武力强大、计谋周全、品性忠正等。并亲自出城迎接张辽,任命其为荡寇将军。随后,张辽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引军还屯兵临颍县,受封为都亭侯。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讨柳城的袁尚与乌桓时,张辽进谏关于许都的重要性并提醒曹操提防刘备。八月,在白狼山之战中,面对数量庞大的敌军,张辽反对畏敌不前。他极力劝说曹操在敌阵势不整之际出击。在临阵指挥下,张辽大破乌桓军队并斩杀骁将蹋顿。此役因张辽的出色指挥而名声卓著。后世对张辽在白狼山之战中的表现赞誉有加。《昭文馆》甚至将其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张辽以其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在白狼山之战后更是名声大噪四海传颂其事迹。智破谋反与勇者得前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尚未安定,人心惶惶。曹操率大军屯驻,张辽领新军驻长社。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夜间惊乱起火。张辽审时度势,识破这只是小股叛乱,遂安抚军队,亲率数十人守阵。他迅速擒获并肃清了动乱的首领,挫败了军中夜叛。
张辽的智勇表现成为遏制军中夜叛的典范。他如同一位敏锐猎人,精准识别陷阱,并以果断行动转危为安。《通典》评价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
随后,曹操任命赵俨为都督护军,统领于禁、张辽等七军。
勇者得前的故事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展开。陈兰、梅成占据氐的六个县作叛。张辽奉命讨伐陈兰。面对陈兰等人的诈降,张辽并未被迷惑,他看穿了敌军的计谋。当敌军复叛时,张辽并未退缩,而是毅然决定进军追击。他带领军队攀登险峻的天柱山,成功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大获全胜。曹操赞誉张辽的功绩,增其邑,假节。
张辽的智勇双全再次得到展现。他如同一位勇者,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胜利而战。
建安十八年(213年),张辽随曹操征战孙权。此后,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守卫合肥。无论是筑垒硖石南还是开凿藏舟浦,都体现了他防患于未然的深谋远虑。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留下张辽等将领守卫合肥。面对孙权的大军围攻,张辽再次展现了他的智勇。他审时度势,率先出击,成功折损了孙权的盛势。他的英勇表现不仅消除了诸将的疑虑,也为守住合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辽如同一位英勇的战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保卫家园而战。他的勇敢和智谋成为了传奇,被后人铭记。
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让他们明白勇者并非只是匹夫之勇,更需要有智慧的决策。张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智勇双全的结果。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传颂。
张辽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平时也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决策。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者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胜利。张辽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以智取胜。在曹魏与东吴的交锋中,张辽的英勇表现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传奇。当时,东吴军队包围了合肥城,张辽率领数百名勇士奋勇抵抗,并成功突破了包围圈。尽管面对东吴猛烈的攻势,张辽依然冷静指挥,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他的每一次进攻都令东吴军队胆寒,从而成功地稳定了军心。这次战役被历史记载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张辽突击吴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接着,吴军试图包围张辽,但他凭借高超的战术智慧成功破围而出。然后,张辽再次率领几十名勇士冲入重围,去救援馀众几百人。他的举动让吴军胆寒,他们无法抵挡张辽的勇猛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低落,而张辽的军队则越战越勇。
在这场战斗中,张辽提出的“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作战方略得到了完全实现。他的800名敢死队员在击退东吴军队后,成功地返回了合肥城中。他们的英勇行为不仅令敌人胆寒,更令自己的军队士气大增。与此孙权军队在战斗中士气低落,丧失了斗志。尽管孙权在首战失败后仍然坚持与敌人对抗,但张辽率领的军队仍然占据优势。他们追击敌人,几乎捉住了孙权。这场战斗对于曹魏来说意义重大,张辽因此被拜为征东将军。
在这三组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时间的疑点主要集中在“排除津北组”这一环节。关于东吴一方的情境,我们可以设想出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是在战役前期的描述,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张辽率领的八百勇士冲锋陷阵之时,陈武在合肥城外不幸被杀,宋谦部和徐盛部在城外遭遇重大挫败,徐盛本人受伤并失去了手中的长矛。贺齐偶然拾得徐盛的长矛。潘璋则奋力斩杀逃兵以遏制溃势。尽管形势严峻,但东吴军队士气依旧高昂,“吴人夺气”。在战役后期,当张辽追击东吴军队时,形势发生了逆转。早已气势如虹的东吴主力纷纷撤退。张辽直逼津北,并分兵去摧毁桥梁。孙权与甘宁策马奔向渡口,谷利挥鞭使孙权跃马跳过断桥。先前未参战的贺齐赶到津南接应孙权。由于桥梁已被摧毁,张辽在津北隔河与津南的贺齐对峙。凌统游到河边,悲痛欲绝。未能逃脱的东吴军队向张辽投降。
第二种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描述的是战役后期的情境,那么故事的大致走向与第一种情况相似。但在战役后期,张辽的攻击使得吴军在合肥城外的败退更加严重。在桥梁被毁之后,张辽与贺齐隔河相望。凌统游到河边,痛苦不堪。最终,逃跑未遂的东吴军队不得不向张辽投降。
尽管孙权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身边有吕蒙、甘宁、凌统等众多将领,但在遭遇张辽的两次突袭之前,这些将领们似乎并未察觉到即将到来的战事。张辽所观察到的作战机遇是东吴诸将们所未能预见的。正如历史上的其他战役所示,当将领们忽视良言时,往往会导致败局。
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战役前期突出重围并回身拔出余众,还是后期猛攻敌军并分兵毁桥,张辽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道德信念和指挥艺术。
史书记载中,《武帝纪》和《乐进传》并未提及乐进在合肥之战中的贡献。而在《李典传》中,李典对张辽的询问表明了张辽在制定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在不计本传传主的影响时,关于江淮地区军务的记载均将张辽置于乐进、李典之前。而在《吴书》的合肥之战列传中,只提及张辽,无乐进、李典的影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张辽在合肥之战中的主导作用。
此役之后,江东的小儿因惧怕张辽的威名而不敢哭泣。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次征讨孙权,并对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不已。于是,他给张辽增兵,并让他驻扎居巢。之后的几年,张辽继续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无论是打败关羽,还是抵抗孙权的进攻,张辽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荣誉和地位也因此不断攀升,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高度赞誉和赏识。黄初二年,张辽赴洛阳皇宫朝拜之际,恰逢曹丕在建始殿接见。曹丕亲自询问张辽昔日破吴的壮举,听得张辽的叙述后,不禁赞叹道:“你简直如召穆公一般英勇。”于是,曹丕对张辽青睐有加,不仅为其建造屋舍,还为其母兴建殿室。那些曾跟随张辽冲破吴军阵线、直逼孙权帅旗的步卒,都被封为虎贲。
黄初三年,孙权向曹魏称臣。张辽受命驻扎雍丘,却在此地染病。曹丕极为重视,特派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去探视,且令虎贲卫士们时刻关注张辽的病情,询问病情的使者在路上频繁相遇。张辽的疾病久未痊愈,曹丕甚至亲自来到张辽的行营,握住他的手,赐给他御衣,并命令太官每日送来御膳。病情稍有好转后,张辽返回军中,忠于职守,与朱灵一同驻守合肥。
就在孙权背叛曹魏,曹丕派张辽乘船与曹休一同前往海陵临江驻防。张辽虽然抱病,但孙权的忌惮之情显而易见,他告诫诸将:“张辽虽病,但依然勇猛无比,务必谨慎应对。”同年,张辽与王凌等人进军至广陵,一夜之中,东吴的水军吕范等人被张辽等人击败,大量舟船被缴获。张辽的病情日益严重,最终在江都逝世。曹丕为之流泪,赠谥号为刚侯。其子张虎承袭了他的爵位。
黄初六年,曹丕回忆张辽、李典在合肥的功绩,特别下诏表彰:“在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八百步卒,便击溃了十万敌军。他们的英勇无人能敌,使得贼众至今仍然气为之所夺。我现分封他们家族各增邑百户,并赐予他们各自的儿子关内侯的爵位。”
正始四年,张辽得以在曹操庙庭从祀,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极高荣誉。
张辽的一生历经多次职务变动,他曾担任过郡吏、骑都尉、北地太守、鲁相、中郎将、裨将军等职位。他在每一个职务上都表现出色,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