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达北伐后,先后两次放走元顺帝是因为什么?
元末明初,开国元勋徐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字天德的他,于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创立之际,带领北伐大军成功到达河北通州,距离老巢只有一步之遥。此刻的徐达,可谓胜券在握,只要乘胜追击,便可手到擒来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徐达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带领大军停滞原地七天之久,似乎有意放走元顺帝。
这一举动让许多同行不解,常遇春更是愤怒地质问徐达为何要故意放走敌人首领,白白丧失活捉的机会。徐达给出了意味深长的答案:“对于元朝皇帝的处理方式需要慎重考虑。诛杀或封王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不如放他走。”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得到常遇春的认可,但背后的原因却深藏于朱元璋的战略布局之中。
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底层的帝王,对于少数民族的动乱有着深刻的认知。他知道如果直接诛杀元顺帝,可能会引起蒙古人的同仇敌忾,甚至可能催生出更为强大的敌人。他默许了徐达放走元顺帝的决定。这样的决策不仅避免了可能的消耗战,更在长远上起到了稳定边疆的作用。
徐达的决策背后,其实是他对大局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元顺帝性格软弱,即使被放走也不太可能再次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朱元璋对元顺帝的称呼也充分表明了他对徐达行为的认可。他将元顺帝称为“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这不仅是对元顺帝的尊重,也是对徐达决策的高度肯定。
在那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徐达的决策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大局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决策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在长远上影响了大明王朝的边疆稳定和发展。这样的历史人物,无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