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是现在的哪里?隋唐朝时期东突厥的发展
后主天统三年(公元567年),突厥汗国分裂为厥和西突厥两大势力范围。厥汗国大致以金山(即现今的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分治汗国原疆。随着两国势力的起伏,其疆域亦有所伸缩。在厥汗国内部,突厥部族主要分布于南部,而铁勒诸部则位于北方。在其强盛时期,厥势力覆盖了从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辽阔蒙古高原,乃至贝加尔湖地区。
简介
自突厥汗国分裂之后,厥以金山为界与西突厥分治。约在木杆可汗统治期间(公元553-572年),厥开始迅速崛起。约在公元560年前后,木杆可汗击败契丹人,势力延伸至辽河西岸。
公元565年,为应对北齐的威胁,统治者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厥献上大量财富。公元581年,厥的沙钵略可汗继位,而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拒绝承认其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可汗联合辽西的契丹进攻沙钵略可汗,而在关键时刻,沙钵略得到了外部的有力支持,成功抵御了达头的进攻。公元587年,厥的都蓝可汗继位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和外来干涉,厥最终分裂。
历史背景及起源传说
关于突厥族的起源有着两个历史传说,都与狼有关。一说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被邻国所灭后,一个被砍去双脚的小男孩被母狼救走并养大。后来男孩长大成人并与狼结合,繁衍后代。另一说则提到突厥首领有兄弟十七人,其中一个是狼的后代。这两种传说都赋予了突厥族勇猛和果敢的特质。据史书记载,《铁勒传》中的仆骨、同罗等铁勒部落与契骨等部落构成了厥的势力范围。至厥汗国后期,其辖区大体维持原状。厥汗国立国于公元552年,最终在公元629年被中国所灭。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并未消失,在公元7世纪后期再度兴起,直至被回纥所灭。在厥可汗的管理下,各部族如薛延陀、斛薛等铁勒部落以及东方的奚、霫等族都有其特定的管辖范围。随着历史的演进,厥的属部逐渐减少,辖区也相应缩小。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厥汗国在其存在的时间里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得其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厥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其在历史上的角色和影响。而与之相关的各种传说和历史事件也使得这一民族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颉利可汗与唐朝的兴衰
颉利可汗承袭父兄基业,统领兵马强盛。在隋义成公主与堂弟杨善经、使者王文素的怂恿下,意图伐唐复隋。自武德四年起,他连年用兵,侵扰中原各地。面对颉利的贪婪野心,唐高祖李渊不得不采取守势,稳住北边。但这样的策略并未满足颉利的欲望。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可汗亲自率领十万铁骑进攻武功。唐京师长安陷入戒备状态,左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交战,击败突厥军。不久,唐高祖传位给李世民,即唐太宗。面对突厥的再次入侵,唐太宗展现智勇双全,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责备其背信弃义。突厥将领被这一场面震撼,唐朝的军容之盛使他们心生畏惧,最终颉利请求和解。唐太宗果断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撤军退走。
唐太宗的智慧和胆识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策略考量。他解释不与突厥交战的原因在于国家尚未安定,百姓尚不富裕。送财物给颉利可汗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意在使其骄奢淫逸,逐渐走向衰亡。正如兵法所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突厥的衰落并非仅因唐太宗的策略。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后,突厥民风开始变得淳厚不再,政令也变得繁苛。加上连年征战、大雪灾害、人民饥寒交迫,以及属部的背叛,突厥兵力严重削弱。与此薛延陀部等突厥属部纷纷叛离,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最终,在唐朝的征讨下,厥汗国灭亡。颉利可汗被俘至长安,虽然被释放并受到供养,但已失去往日的权势。
当颉利被俘时,投诚的突厥群众众多。唐太宗采用温彦博的建议,妥善安置这些突厥人,设置多个都督府来管理他们。投诚的突厥酋长被授予官职,几乎占朝中同级官员总数的一半。这一策略不仅稳定了边疆,也加强了唐朝的国力。
后来,漠北的薛延陀多弥可汗无道被攻杀,回纥等铁勒部落内属唐朝,进一步彰显了唐朝的威望与实力。颉利可汗的兴衰与唐朝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唐朝历史的重要篇章。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那是唐朝与突厥交往甚密的时期。特别是在十二月,各部首领纷纷来到长安朝拜。第二年正月,唐朝以各部为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或刺史。铁勒众酋长提出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设一条道路,称为参道,共设六十八驿,为往来使者提供酒肉与马匹。唐太宗欣然应允。四月,唐朝设立了燕然都护府,任命李素立为都护,安抚铁勒人民。李素立以恩信著称,只接受一杯酒作为礼物,其余的全部退还。燕然都护府的治所位于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旗西南。
在随后的几年里,唐朝不断扩张其版图,将突厥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所在的金山地区纳入版图,并设立了瀚海都护府。到了663年,燕然都护府迁至回纥分布地区,改名为瀚海都护府,统辖漠北各部督府、州。与此原先的瀚海都护府迁至云中古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统辖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云中原是隋义成公主居住之地,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阿史德朝拜唐朝,请求立唐朝亲王为可汗。于是唐朝在单于大都护府中设立亲王职位。后来,安北大都护府取代瀚海都护府,成为新的行政中心。直到圣历二年,李旦被任命为兼检校安北大都护。这些羁縻府州都是唐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辖区都属于唐帝国的版图之内。
而在隋朝时期,突厥汗国分裂后,厥沙钵略可汗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他请求改嫁千金公主给隋朝皇室成员以寻求援助。隋朝借此机会派遣使者前往厥进行册封和外交活动。沙钵略可汗依靠隋朝的支援击败西突厥的阿波可汗后,与隋朝建立了藩属关系并持续向隋朝进贡。然而沙钵略去世后隋朝又面临新的形势变化。他的儿子雍虞闾懦弱无法胜任首领职务导致部族混乱不堪最终引发了突厥内部新的分裂局势激化对隋唐双方外交关系的重大考验开始考验双方的智慧与策略在这一背景下唐朝也加紧了对突厥的渗透和控制并采取了相应的外交策略巩固了边疆安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隋朝和唐朝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外交策略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际交往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上的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联盟,共同向突利可汗发起攻击,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战败,其兄弟子侄被杀,部落四散。五人幸存,包括突利可汗本人,他们骑马南逃,受到隋文帝的左仆射高熲和右仆射的协助。此后,隋军出击突厥,分为东西两路。在军事策略上,杨素摒弃了过去防御突厥骑兵冲锋的常规,改立骑兵阵。这一变化让达头可汗误以为隋军放弃了擅长的车阵战术,以为天赐良机。当达头可汗率领十万骑兵迎战时,隋军迅速发动精锐骑兵突击,继以大军掩杀,使西突厥措手不及,达头可汗身受重伤败逃。
隋文帝在战后对突利可汗进行了册封,并为其建造了大利城作为居住之地。因安义公主已逝,隋朝又将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随着都蓝可汗不断侵扰启民,启民可汗的生活变得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朝让启民可汗率部南渡黄河,并挖堑设防保护其部落。不久后,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并意图兼并厥汗国。在厥混乱之际,隋朝成功招抚了众多厥部落。
在随后的几年中,达头可汗多次侵犯隋边境。隋朝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应对,包括投毒河水使突厥军受惊撤退、追击并大败阿勿思力俟斤军等。长孙晟建议启民可汗派遣使者招抚铁勒诸部等部落。最终,铁勒的多个部落以及厥的其他部落纷纷归附启民可汗。随着厥的混乱加剧,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并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成功地统一了厥汗国并每年向隋朝进贡。
在隋炀帝时期,启民可汗前往隋都朝觐。隋炀帝展示了隋朝的文化和繁荣,启民可汗深受感动并提出改变衣服、仿效华夏的请求。虽然隋炀帝没有同意这一请求,但赐予了大量丝织品。随着启民可汗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对隋朝的保护和支持心存感激。隋炀帝也非常信任和厚待启民可汗。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深了隋朝与厥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启民可汗依靠隋朝的支持逐渐恢复了厥汗国的统治地位。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隋朝与厥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也反映了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是一段关于战争、联盟、权谋与合作的历史故事。隋朝与厥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冲突,也展现了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段历史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隋炀帝炀帝极度挥霍,滥用民力,甚至以“诽谤罪”诛杀功臣来压制异议,展现了他反动统治的面貌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导致他的声名狼借,逐步走向亡国之路。
607年八月,隋炀帝自榆林出发,经过云中,逆金河而上,亲自前往启民可汗的牙帐,其中皇后进义成公主帐。炀帝赐给启民和公主每人一个金瓮,以及大量的衣物、被褥、锦彩等。
在609年(大业五年)十一月,启民可汗不幸病逝。隋炀帝为此悲痛欲绝,“废朝三日”。他立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
几年后,始毕可汗的力量逐渐壮大。隋朝右光禄大夫建议通过联姻来削弱他的势力,然而这一计划并未成功实施。裴矩则指出,突厥人单纯易离间,只因有西域胡人策划。特别是史蜀胡悉备受始毕可汗信任,必须除掉。经隋炀帝同意后,裴矩派人诱骗史蜀胡悉至马邑“互市”,并加以杀害。得知真相的始毕可汗,遂不再向隋遣使朝贡。
615年(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疆时,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准备袭击炀帝。义成公主提前通知隋朝。炀帝躲入雁门郡城(今山西省代县)。突厥大军攻克雁门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仅雁门、崞两城未被攻破。隋军拆民房增修防御工事,雁门城中15万军民仅余20日口粮。突厥的箭矢甚至射至隋炀帝御驾之前,炀帝惊恐至极,眼睛哭肿。
危急之下,隋朝采取多项应急措施。其一,因将士苦征高丽,军心不稳,隋炀帝下诏停止辽东之役以安军心;其二,许以重赏慰劳守城将士;其三,将皇帝的诏书缚于木块投入汾水,“募兵赴援”;其四,秘密向义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诉始毕可汗北边有急事,东都及诸郡的救兵已至忻口。九月,始毕可汗解围离去。
这段文本的优点在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事件和人物间的互动斗争,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细节描写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行为动机。作者还注重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得整个故事线清晰明了。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部分表述过于繁琐冗长,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建议作者在写作时尽量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早春,处罗可汗从窦建德那里迎接了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以及齐王之子,将他们带到突厥的牙帐所在地。在那里,他拥立杨政道为隋王,并且把在隋末投奔突厥的汉人划归其麾下。杨政道得以行使隋朝正统,设立百官,定都于定襄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的土城子),麾下一万多人忠诚追随。
那个冬天,处罗可汗意图攻取并州(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并计划让杨政道迁都至此。占卜的结果并不吉利,群臣纷纷劝阻。面对此情境,处罗可汗坚定地说:“我的祖先曾失国,依赖隋朝才得以存续。如今忘记这段历史是不吉利的。即使占卜不吉利,神祇难道会不知道我的决心吗?我决定要这样做。”正当天空出现异象,“血雨”持续了三天,而夜晚群犬狂吠,却寻找不见其踪迹。处罗可汗因此疑神疑鬼,最终因病倒下。义成公主尝试用“五石”(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进行治疗。然而不久,处罗可汗因毒疮发作而离世。突厥派遣使者告知唐廷此消息,唐高祖为之震惊,甚至为此罢朝一日。
义成公主因为处罗可汗之子奥射设才能平庸、身体衰弱,未将其立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来接任可汗之位,这就是颉利可汗。值得一提的是,颉利是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并且他再次迎娶了义成公主为妻。
唐朝时期,厥部落约有120万人归附唐朝。唐太宗允许一部分人内迁到中国内地,而大部分仍留在原地。为了管理这些地区,唐朝设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职位可以世袭。羁縻府州制成为管理民族地区的一种重要地方制度。在唐朝的周边地区,共设立了数百个羁縻府州。
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唐朝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也展现了其开放和包容的治国理念。唐朝与厥等民族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也为唐朝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历史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