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时期最强盛
春秋时代的狄与戎:远古的渊源与文化的交融
远古的春秋时代,历史记载中首次提及狄人的活动,是在晋献公在位期间。《春秋》一书中,“冬,狄伐邢”的记载开启了我们对这一族群的认识。与此戎与狄常常被混称,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根据《春秋》及其相关的古籍记载,狄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大荒西经》中描述了有北狄之国的存在。赤狄、白狄等部落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崭露头角。赤狄中的潞氏是其中的强部之一,与古代的妘族有着深厚的渊源。白狄中的鲜虞曾建立中山国,关于其姓氏,存在姬姓与子姓两种说法,可能是鲜虞华化后的攀附说法,或是其所建国家的统治阶层出自姬姓或子姓。
长狄的姓族记载为漆姓或厘姓,文化上,春秋时的北狄与西戎在族类方面较为接近。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来看,河套、阴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到了青铜时代,这些地方的文化虽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共同特点占优势,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较深。
春秋时的北狄不仅与诸夏有往来,接受商周及春秋时期诸夏的文化影响,不断华化,也有一些诸夏贵族与人众融入其中。另一方面,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影响,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铜文化有共同因素,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山戎、东胡及阴山以北的胡人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
在阴山以北的新石器时代,分布着以细石器为特征的诸文化。这种细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传播到蒙古高原形成文化。到了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南西伯利亚等地的卡拉苏克青铜文化受商周器物的影响,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点方面有相通之处。考古文化显示,匈奴与丁灵的起源有共同渊源,都可归入胡人族系。
春秋时代的狄与戎有着深厚的远古渊源,他们在文化上不断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脉络。从仰韶文化到青铜时代,再到与诸夏的交往,这些族群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接受了商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化影响,也与其他族群进行了深入的交往和融合。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夏家店上层文化在辽阔的地域内蓬勃发展,这片地域包括了现今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辽宁的朝阳市和河北的承德市。这是一种深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的游牧民族文化,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被广大历史学者所认可。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山戎和东胡人的文化遗产。东胡人起源于兴安岭山原,随着商族祖先南下,他们也跟随至古河济之间。在春秋时代,他们因与北方的燕国为邻被称为山戎,到了战国末期,因其位于东匈奴以东,被称为东胡。
关于商代甲骨卜辞中“奚”的称号,其内涵丰富且复杂。《周礼》及《说文解字》记载,奚有可能是奴隶的名称。关于奚为何被称为奴隶,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可能是奚人被俘掠沦为奴隶。到了东晋及南北朝,东北的奚族属于东胡族系,逐渐从游牧转向农耕,甚至与契丹同化。关于这支东胡族系的民族与甲骨卜辞中的“奚”是否有渊源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商及西周时期的政治势力范围已涵盖辽西地区,那里的民族与奚族存在某种关联。
在太行山两侧,即河北与山西的中北部地区,历史上北戎与狄人的存在交替出现。北戎在公元前7世纪多次侵犯中原诸侯国,如郑和齐。晋人也多次打败北戎。关于北戎与山戎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同一部落的不同称呼。春秋中叶,北狄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燕国以南的中原诸侯。齐桓公等诸侯国的军队曾多次救援被狄人攻击的邢和卫。尽管他们联手抵抗,但北狄仍然使邢、卫两个中等诸侯国家残破不堪。另一方面,晋国的土地不断扩张,吞并了周边许多戎狄部落。
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战争与迁徙,各个民族部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商周之际至战国中晚叶的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中一段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东胡、奚、北戎、狄人等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文化、生活和战争事迹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在古老的晋国的历史长河中,一场权力斗争正悄然展开。骊姬的计谋,将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发往绛都之外,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陷害亲生子奚齐,企图让他顺利继位。她的策略得到了两位大夫梁五和东关五的支持,他们向晋献公进言,提出了让公子们分别镇守边境城市的建议。
公元前661年,北狄的威胁迫使晋献公建立上下两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对抗东山皋落氏,成功将其击退。这些狄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的两侧,以赤狄为首,各部统一号令,统称为狄。
随着晋献公的离世和晋国的混乱,北狄趁势南下进攻。晋国的领土扩张与北狄的侵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的政治地理图景。在晋国内部,诸公子争位的周王室也发生了分裂和王位之争。北狄并未放过这个机会,紧逼周与晋的边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公元前677年,周王室的一场变故使得北狄有了更大的动作。他们攻占了晋国的骊戎地区,甚至灭掉了苏氏所据的温邑。隔河相望的北狄成为了周王室的心头大患。
公元前644年,秦穆公与晋惠公之间的冲突使得晋国西北的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攻下晋国北部的狐厨和汾河东岸的昆都,对晋国都城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时的晋国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
当周襄王请狄伐郑时,富辰的忠告凸显了周王室与狄之间的微妙关系。周襄王希望通过联姻与狄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富辰警告说,“狄”犹如“封豕豺狼”,难以满足。与此王子带与狄人的私通更是加剧了周王室的分裂和动荡。最终在公元前635年,王子带勾结狄人发动政变,周襄王被迫逃奔。这一事件使得周天子在春秋初中期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狐偃曾言:“求诸侯莫如勤王。”他认为,要想续写晋文公护送东迁、晋武公统一晋国的辉煌篇章,并使晋国“启土安疆”,必须抢在秦国之前,使周襄王回到王城复位。赵衰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岂非失策于天下。如今尊王,正是晋国的机遇。”
晋文公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一方面劝阻秦兵,以重礼贿赂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开辟东道路畅通无阻。他率军围温,杀死王子带,成功将襄王迎回王城。这一举动使晋文公得以驱逐狄人,周王将原本属于王室的“南阳之地”如阳樊、温、原、櫕、茅等地赐给晋国。晋国的疆域因此大大扩展,太行山以南地区尽归其有,与周隔河相望。晋文公由此踏上了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道路。
在晋文公纳周襄王于王城之前的近十年中,北狄也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接壤地区试图扩张势力,意图控制齐、鲁、宋、卫诸国。他们看到齐桓公病重,四公子已经各自结党,争夺太子之位。当桓公去世后,他们互相攻伐,使得齐国的局势混乱不堪。而北狄趁机支持四公子,卫国也企图趁此机会兼并邢国。但在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驱逐狄人并纳王成功后,卫国也顺势消灭了邢国。虽然北狄的扩张基本被挫败,但仍有一部分狄人部落越过黄河,在宋、曹、鲁、卫之间活动。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胜楚国,晋文公确立了霸主地位。战争结束后,他立即组建三军以抵御狄人的侵扰。在公元前575年之前,范文子曾言:“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可见在晋文公争霸的过程中,狄人仍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随着晋文公霸业的发展,北狄逐渐走向衰落。
从狄的名称首次出现在《春秋》中,到白狄的名称出现之前,北狄一直是历史上活跃的力量。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赤狄逐渐成为北狄诸部落的联盟中心。然而随着晋文公的霸业发展,北狄的力量逐渐削弱,其内部矛盾也愈发明显。卫国趁此机会向狄发动进攻,迫使狄人和解。然而不久之后,晋文公去世,白狄趁晋新丧之际向晋发动进攻。晋襄公迅速回师反击,大败白狄于箕地。此后长狄和白狄虽然仍以部落名义活动,但已经不再是赤狄联盟的统一行动了。最终赤狄联盟在公元前598年彻底瓦解,赤狄部落逐渐被晋国兼并。长狄也在赤狄灭亡后不再见于记载。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晋悼公推行“和戎”政策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公元前569年,无终部酋长嘉父向晋国强族魏绛请求推行和戎政策,以换取晋国的支持。魏绛向晋悼公提出的和戎五大利益引起了广泛的认同。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夺取,获取戎狄的土地和人力,加强了晋国的争霸实力。这一政策推行八年之久,使晋悼公成功“九合诸侯”,巩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自此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再无狄人的侵扰,白狄的主力也转移到了太行山以东。
随着历史的推进,鲜虞逐渐控制了白狄的其他各部。春秋晚期,白狄的名称已不见于史书记载,取而代之的是鲜虞。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史伯在公元前774年提及了鲜虞的存在。此后至公元前530年的几百年间,尽管鲜虞在白狄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它仍隐藏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之下。随着白狄的东迁,鲜虞也迁移到了河北正定县一带。此后鲜虞虽历经波折,但在公元前507年的一次战役中击败了晋国军队,并在次年以中山国的名义出现在史册上。此后中山国逐渐崭露头角,甚至在公元前497年的斗争中应齐、卫等国的要求出兵救援范氏和中行氏。尽管未能挽救他们的灭亡,但中山国已经俨然以诸侯的姿态存在于各国之间。
随着范氏和中行氏的衰落,中山国也经历了被晋国和智氏的攻击。一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自立为最高爵位,中山国才重新振兴。然而其后的历史充满了曲折和战争。中山国历经赵国的多次攻击后残破不堪,但在中山武公的领导下逐渐恢复了生机。最终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结束了百年历史。其后的历史见证了魏国对中山的统治和扩张,这也加剧了分晋联盟的矛盾公开化。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晋国以其独特的策略和智慧成功地利用并整合了北狄的力量,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影响。而鲜虞中山国的兴衰历程也充分展示了历史变迁的曲折与波澜壮阔。最终魏国在扩张中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引发了新的历史篇章的开启。在公元前381年的战争中,赵、楚两国联手攻击魏国,成功占领了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这两处地方分别位于现今河南省内黄县的西部。这场胜利让强大的魏国败下阵来。中山国作为魏国的附属国,其存在已经失去了依靠。历史的发展表明,中山国的领土最终要么被赵国吞并,要么由中山国的残余力量重新复国。最终的结果是后者。
《史记·列传》中记载了一位名叫乐毅的人物,他是乐羊的后代。乐羊曾是魏文侯的将领,攻取了中山国,因此魏文侯将乐羊封在灵寿。乐羊死后,他的子孙选择在灵寿安家。当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时,乐毅家族崭露头角。大约在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成功复国。
在公元前377年,中山国与赵国在房子地区发生了一场战斗。次年,赵国再次攻打中山国,并在中人地区展开激战。这些战斗是中山国复国后与赵国矛盾的体现。此后,中山国独立存在了70余年,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公元前295年彻底绝祀。
中山国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存在100年,后期则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了70余年。这是一个在战国中叶诸侯中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地位的国度。尤其到了后期,中山国凭借其内政外交的周密策略,周旋于七雄之间,甚至曾经称王。《战国策》中的《中山策》就反映了中山国在纵横策士眼中的重要地位。据史书记载,中山国的衰落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的腐败和过度的享乐。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后期中山国的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虽然仍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但其青铜铸器工艺水平很高,中山王方壶铭文在铜器铭文中尤为出色。
另外一部分白狄族人,肥氏,东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省昔阳县一带。公元前530年,晋灭肥氏一部分族人可能越过太行山迁到了河北省藁城县境。之后鼓氏被晋灭亡后,其残余部分分别逃奔到河北省卢龙西北和山东省肥城县境,并逐渐融入华夏族。鼓氏曾分布在河北省晋县以西,晋攻克鼓城后,一部分鼓子归附了晋。而在赵国的努力下,代狄或代戎也被逐渐消灭。赵国在灭掉中山和代这两个狄人建立的国家后,与北方的燕国以及林胡、楼烦、匈奴等民族接壤,这也揭开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新的一页。
中山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但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始终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其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古老国家的丰富文化和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