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非常愤恨褚遂良,为何临终前却想给他平反呢?
一代女皇在男权社会中崭露头角,登上权利之巅,必然拥有独特的强硬手段。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对一位大臣及其家人满怀牵挂,这位大臣便是褚遂良。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在生命的尽头,她颁发了一道遗诏,其中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王、萧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受牵连者,皆恢复其业。”这一举动,意味着对当初因反对自己而遭受迫害的褚遂良等人的。要知道,褚遂良曾是武则天最为愤恨的人,为何此时她仍念念不忘,甚至要为他在临死前呢?
褚遂良,出身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名门望族,学识渊博,性格耿介。他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成为托孤之臣。当年,太子因罪被废,朝臣多认为晋王李治应是合适人选,而太宗却对四子有所偏爱。褚遂良以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智慧成功劝谏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感激不已,封他为河南县公。永徽六年(655年),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高宗李治最大的绊脚石。面对高宗受到昭仪武则天的蛊惑,想要废黜皇后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情况,褚遂良毫不畏惧地站出来反对,他的忠诚和正直令人敬佩。尽管最终被贬为都督,流放至爱州,他在困境中仍坚守原则。
武则天并非寻常小女子,她阅遍群臣,深知褚遂良的迂腐背后是正直与忠诚。最终,她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不想带着懊悔离开这个世界。在临终之际选择为褚遂良。
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只要你不背叛道义,坚守原则,即便是敌人也会对你肃然起敬。褚遂良不仅因他精妙的书法被我们所记忆,更因他做人的筋骨令人钦佩。而武则天的和解,则让我们见证了一份博大与宽容。她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内心的成熟与智慧,也展现了她在权力斗争中的坚韧与大气。这种和解不仅是对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正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