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妇科专家(医学大咖|北京协和医院任玉
任玉珠教授:骨科专家背后的成长故事
任玉珠,这位出生于河北丰润的著名骨科专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成长、选择与奉献的动人故事。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教授,她的生命轨迹充满了坚韧与毅力。
任玉珠教授于1932年3月8日诞生在一个充满爱与知识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北洋大学的土木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从小,她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回忆起童年时期,任教授提到在昆明和成都的逃亡经历,那些日子虽然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也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唐山的她,生活并未变得轻松。父母的支持让她得以进入北京女一中学习,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为她后来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津的生活让任教授印象深刻。那段日子里,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和解的力量。解放战争的硝烟散去后,她看到了解放军的纪律和老百姓的拥护,这一幕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医生的使命与价值。她说:“当时就觉得医生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医学院。”
任玉珠教授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支持。1951年,她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之后的留学、进修和科研之路,她走得坚定而执着。作为骨科专家,她在人工关节置换、脊柱疾病及畸形、骨及关节感染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她的成就和荣誉,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回应。
回首过往,任玉珠教授始终怀着感激之心。感激父母的支持与教诲,感激医学院的培养,感激那些给予她帮助和支持的人。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选择,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努力的过程。她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医者仁心,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学生时代的任玉珠回忆起那段日子,她曾经熟悉的早餐总是无法引发她的食欲。尽管油条和烧饼都是她日常喜爱的食物,但考试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她无法享受这些美味。更令人难忘的是,在那个炎热的天气里,考场中还有一位学生突然晕倒。沙滩上的红榜更是令人紧张与期待,全班一百五十七人的名单上,她的名次在五十几名徘徊。这一切似乎都在讲述着那个特殊时期,她对未来既憧憬又焦虑的心情。
谈及家庭对她的影响,任玉珠感慨良多。她的家庭非常重视教育,父母一直鼓励和支持他们三人读书。特别是父亲,解放后他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严谨工作态度和勤奋精神深深影响了任玉珠。母亲则是家庭坚强的后盾,任劳任怨地照顾家庭。更令人敬佩的是,母亲在天津居住时,经常接待一些贫困的家庭,她的善良和慷慨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
在众多的临床专科中,任玉珠选择了骨科。她解释说,自己的性格偏急性子,喜欢解决问题迅速有效,而骨科手术正是一种需要迅速果断的工作。她在医学院学习时,骨科老师的精彩授课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她有机会赴东欧留学深造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骨科。
谈及留学经历,任玉珠记忆犹新。1956年,她从学校毕业前夕得知自己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继续攻读研究生时,心情复杂。但她深知这是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因此坚定地踏上了留学之路。在异国他乡,她遇到了许多挑战和不适应,但她努力克服困难,不仅学会了捷克语,还深入学习了骨科专业。她和导师以及其他同学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学习过程中,任玉珠对捷克的骨科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她发现欧洲这一地区的髋关节和脊柱先天性畸形发病率较高,因此当地的医疗工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治疗手段,还深入了解了当地医院的管理体系。她特别欣赏的是,无论患者是小孩还是老人,家属都不准陪床。骨科大夫在查房时都会有一个康复科的大夫一起,共同对病人负责。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她深受启发。
任玉珠与捷克医界的珍贵瞬间
留学岁月,任玉珠第一次踏出国门,初到捷克,感受颇深。她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工业气息浓厚,与斯洛伐克的农业风情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从医学到药学、军工、民航,可谓五花八门。当地人民热情友好,任玉珠结识了许多朋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住宿方面,他们住在专门的学生公寓,与捷克学生共同生活。饮食也是一大亮点,有一个专门的大餐厅供应各国美食,让留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月,捷克会给每位留学生700克朗作为生活补助,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任玉珠回忆道,她在捷克期间并未大肆购物,因为她深知国家培养她出来的不易,舍不得花费太多。
这次留学经历不仅让任玉珠大开眼界,更让她对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带着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到国内,准备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回到北京协和医院后,任玉珠被直接安排到骨科组。为了让她更好地了解国内医疗状况,王桂生教授安排她到多家医院学习交流。当时的骨科病房条件有限,但协和的骨科已经相对全面。有一次,美国代表团参观协和骨科后,对协和的骨科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送来了几名年轻大夫进行学习和培训。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协和骨科在当时国内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那时的骨科疾病以创伤和感染为主。面对这些疾病,任玉珠和她的同事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患者痛苦。在骨关节感染的治疗方面,他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放置引流管、注射抗菌素等方式,成功治愈了多名患者。这项工作还获得了卫生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任玉珠还参与了髋关节股骨头置换和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工作。在脊柱外科领域,协和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任玉珠和她的同事们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
任玉珠的留学经历和她在协和的工作经历都充满了挑战和收获。她不仅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协和骨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经历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和追求。在脊柱侧弯诊疗领域,吴之康教授于1981年从301医院调回协和,他的贡献推动了协和在脊柱侧弯诊疗方面的巨大进步。特别是在与加拿大Armstrong教授的学术交流之后,协和开始引入多种矫形手术器械,如Harrington和Luque器械,并成功开展了前路和后路的手术。尽管在国际上,Harrington手术在1962年就已开始实施,但协和的努力迅速追赶,并在1989年因“脊柱侧凸症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成就对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协和团队发现一些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例伴有脊髓畸形,这提醒他们在进行骨骼矫正时也要重视脊髓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协和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等原因引起的脊柱畸形,协和也积极开展矫形手术,尽管风险较大,但团队通过努力,成功帮助许多患者逐步矫正,恢复正常生活。
任玉珠教授分享了她的创新想法的来源和实践。她强调,创新并非易事,主要来源于国外借鉴和国内的集体商讨。例如,针对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难题,她借鉴骨关节感染的治疗方法,成功刮除病灶并清除沿途感染。类似这样的创新方法在临床中不断完善并应用于更多患者。
面对创新的风险,任教授坦诚承认风险的存在,但强调医生需要在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勇于尝试。她讲述了一个与神经外科合作治疗的复杂病例,通过共同努力成功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任教授还分享了她在日本的学习进修经历,包括与日本骨科创始人的交流,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带回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协和团队在骨科领域的努力和创新,特别是在脊柱侧弯治疗方面的突出贡献,展示了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追求。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医生勇于创新,为患者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柏木教授与协和之光:任玉珠医生的国际交流与基层医疗援助之旅
柏木教授,不仅是协和医大的荣誉教授,他对张大夫的才华更是颇为欣赏。正因为这份欣赏,他安排了中日友好医院的十几位大夫前往日本进修学习,其中就包括任玉珠医生。这一过程中,任医生不仅得到了学习机会,更与柏木教授及其夫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85年,柏木教授主动联系趣怪网,希望任玉珠医生前往日本交流。得到吴之康的支持后,任医生踏上了赴日之旅。他在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了一年,跟随知名教授山本真学习。日本的脊柱手术技术令任医生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们能够一次完成前路和后路手术,这在当时的国内还是难以做到的。
任医生的医疗经历丰富多彩。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参加了湖南医疗队,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生的经历,虽然心里忐忑,但最终成功迎接了新生命。在医疗队中,他不仅参与了卫生宣传和巡回医疗,还培养了赤脚医生,为他们讲课和办培训班。
1976年,任医生带队前往山西昔阳进行医疗援助,主要是办培训班和带领赤脚医生进行巡回医疗。他对培养基层医生的重要性深有感触。海南的风灾和云南的地震都让他意识到,只有培养当地基层医生,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为此,他不仅在平谷医院帮扶了多年,还在北京市第六医院进行查房和手术指导。他的付出让患者受益良多,不用大老远再跑到协和求医。
任医生与澳门的骨科界也有一段“不解之缘”。他曾与张光铂医生一同前往澳门参加学术交流和协助医疗。在山顶医院,他们进行了查房、体检、学术报告,并开展了脊柱手术。那次澳门之行不仅愉快,还为当地骨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任玉珠医生的经历丰富、贡献卓越。他的医疗之路不仅限于大医院,更延伸到基层和远方。他的付出和努力,不仅让患者受益,更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前排左三起,分别是李锦聪、任玉珠、张光铂三位令人钦佩的人物。他们与山顶医院和骨科医学界的深厚渊源,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徐徐展开。
1994年,山顶医院成立120周年庆典上,张光铂与任玉珠受邀参加,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他们也参与了澳门第四届国际骨科学术会议,为大会献上自己的专业报告。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后,李锦聪医生担任山顶医院骨科主任,推动了山顶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2006年,澳门骨科学会的成立及首届澳门骨科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加深了同道间的情谊,也标志着澳门的脊柱手术逐渐起步发展。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任玉珠医生有着深深的感悟和体会。他认为,医德和技术是医生最重要的两大基石。他强调医生要做到医者仁心,因为医生关系到人的生命,没有仁心就不配当医生。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他认为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彼此体谅。任医生还分享了自己作为骨科大夫的保养秘诀,提醒年轻医生注意劳逸结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任玉珠与张光铂教授的默契合作在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并进,共同为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学习,一起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医生,任医生寄语他们要医教研全面发展,担当起精英的作用,一代传给一代,共同努力解决医疗问题。
任玉珠医生的分享不仅内容生动、文体丰富,而且风格鲜明、深入人心。他的医者仁心、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年轻医生的殷切期望,都让人深感敬佩。他为医疗系统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为我们展示了医生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他的故事和教诲,将激励更多的年轻医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任玉珠医生的寄语和嘱托让人动容:“我希望医疗系统在一代一代传承中,大家都大公无私、不忘初心、共同努力。”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年轻医生的期望,更是对医疗事业的美好愿景。让我们共同期待医疗系统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可能。任玉珠医生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在退休后,尽管有许多地方向我发出邀请,但我却坚定地选择留在协和,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时常对年轻的医生们说,你们正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医疗条件日益完善,机会无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要时刻牢记医者仁心的信念。
回溯历史,我看到协和的骨科前辈们如何走过曲折的道路,如何将这门学科发扬光大。如任际昌工程师、杨克勤骨科学家等,他们不仅是杰出的医疗专家,更是协和精神的传承者。想起周人厚骨科专家,他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的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
在学术交流的舞台上,我们也看到了国际合作的身影。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化合作协定,开启了双方在教育交流的大门,也让我们感受到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与此协和骨科的崛起也离不开国际友人的帮助与指导。如Bedřich Frejka教授和Yanechek讲师等捷克骨科学者,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为协和骨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从最初的外科专业组到现在的独立科室,这一转变见证了骨科的飞速发展。王桂生教授、王澍寰院士等骨科前辈的辛勤付出与努力探索,为协和骨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医术和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而在协和的大家庭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医学专家。吴之康教授是中国脊柱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贡献为脊柱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Gordon W. D. Armstrong教授等国际知名骨科学家也为协和骨科的发展注入了国际化的视野与智慧。
如今,我见证了协和的繁荣与发展,也看到了年轻医生们的激情与努力。我深感荣幸能与这些优秀的医生们共事,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而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牢记医者仁心的信念,就一定能为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还要提到任祖渊教授等神经外科专家、柏木大治教授等日本医学专家、山本真教授等整形外科学专家以及林巧稚教授等妇产科专家。他们的医术与贡献为协和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精神与智慧是协和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这一代医生的榜样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