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谜室怎么去
心之谜室究竟如何去,又在哪里可以探寻其奥秘?有一处地方,或许能为你揭开谜底。
在9月10日,故宫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盛大开幕。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紫禁城的辉煌历史,还揭示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紫禁城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那些矗立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如太和殿,全中国仅有的一座能破例使用十个走兽的建筑,其尊贵地位可见一斑。制作于1773年的符望阁漆纱,历经二百多年,如今首次与公众见面。还有那神秘的灵沼轩“水晶宫”,其铺装的漂洋过海的不莱梅瓷砖,都令人叹为观止。
回溯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个永乐十五年的夏天。数万名工匠从南北各地被征召到北京,为修建一座新的宫殿而集结。这座宫殿就是后来的紫禁城。经过三载兴工,一座宏伟的宫城在顺天府诞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皇宫迁入这座集百工之大成的紫禁城。
时隔600年,紫禁城已变为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上的展览正是为了纪念这座宫城的600年历史。展览通过18个重要时间节点,回顾了紫禁城的历史,讲述了有关建筑规划、肇建、变迁、修缮与保护的种种往事。
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就要从其蓝图和范本——明故宫说起。明太祖定鼎南京后,填燕雀湖,改筑新城,修建起壮丽巍峨的宫殿。这座宫城的设计意匠,经历了上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后终至大成,而北京故宫继承了其全套规划与设计思想。
展览中,西雁翅楼里陈列的砖瓦构件,有许多正是明代都城的旧物,其中一些出土于南京明故宫,另一些则来自凤阳的明中都遗址。这些砖瓦的样式与北京故宫的同类构件相比,虽然同中有异,但研究者仍能从中发现时代特征。
紫禁城的建造队伍中,有许多值得记住的名字。如陈珪、吴中、阮安等人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其中的设计师蔡信,更是为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能让观众感知到历史叙事背后的个体,策展团队在讲述紫禁城肇建历程时,特意从史料中打捞出了这些值得记住的名字。他们的生平与这座宫城的营建历程紧密相连。
紫禁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这次的展览,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宏伟的建筑,更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在永乐时期,北京紫禁城的营造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工部尚书宋礼等官员主导,众多匠役参与了这项工程。其中,无名匠役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一斧一凿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建筑。虽然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的辛勤劳动铸就了北京紫禁城的辉煌。
永乐十八年的北京紫禁城完工庆典上,却缺少了营建工程的主持人陈珪的身影。他以85岁高龄病逝于北京,未能亲眼见证这座宫殿的辉煌。这场盛典虽然令人遗憾,但这座伟大的建筑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张墨笔勾画的建筑图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添盖抚辰殿建福宫等地盘并立样尺寸糙图》。这张草图记录了皇家建筑设计师们的思路与心血。样式雷建筑图档是内务府样式房的设计档案,记录着紫禁城建筑格局的变迁。这些图纸是探寻紫禁城建筑往事的线索,也是古代建筑设计师们辛勤工作的见证。
除了建筑图纸外,紫禁城的屋顶也是一大看点。屋顶上的仙人走兽是古建筑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小动物的模样不一,蹲在屋顶高处,令人难以看清。此次展览特地从库房中请出了太和殿的仙人走兽供观众近距离观察。它们不仅是屋顶的装饰,更有着防水功能。这套琉璃瓦见证了清中叶的琉璃工艺水平,也是康熙年间国力鼎盛的象征。
展厅中的凉棚里的玲珑小戏台也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四合院小模型,虽然貌不惊人,但其价值却不亚于展厅中的其他展品。它是古代建筑师用来表达设计的模型,展现了古代建筑师们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
紫禁城的营造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从建筑图纸到屋顶装饰,再到模型小戏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智慧。这次展览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紫禁城的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也让人们更加敬佩那些无名匠役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古时样式房的设计师与模型制作师,每当皇宫土木大兴之时,除了绘制图纸外,还需制作烫样以供直观沟通。紫禁城初建时的烫样,因未受重视,未留至今。但历代建筑修缮时,烫样始终不可或缺。故宫内藏有清代晚期的烫样,为清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厅中的长春宫烫样,大约制作于同治光绪年间,展现了长春宫院落主要建筑的样貌。有趣的是,院落中还设有一座红色凉棚,其天窗细致到连防雨油布与防沙卷箔都有。凉棚下藏有一座精巧的小戏台,若非亲眼观看,难以发现其存在。为了展现烫样的奥秘,策展团队制作了视频短片在展厅播放。
旧时北京四合院,盛夏搭凉棚以遮蔽烈日,冬日则搭暖棚保温。这种做法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保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看到长春宫的烫样,老北京人或许倍感亲切,因为皇宫消夏的方法与百姓无异。
乾隆花园是紫禁城中的秘密花园,位于东北角,承载着乾隆皇帝的晚年梦想。清中期内檐装修工艺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谓内檐装修,包括门、窗、隔断和装饰构件等,往往是皇家建筑装饰的精华所在。正殿宁寿宫展出的几件文物,都是来自乾隆花园的内檐装修构件,材料珍贵、工艺精巧。例如三友轩的槛窗用紫檀木和和田玉制成,萃赏楼的槅扇则饰以五彩螺钿和玻璃画。
符望阁的两件炕沿板更是精美绝伦,其中一件漆纱的制作工艺繁复至极。这件漆纱用金箔、银箔、矿物颜料等制成,双面贴金箔并漏出经纬线空隙,再施以镂刻纸样和大漆、桐油等,堪称巧夺天工。尽管乾隆皇帝未能在执政60年后隐居宁寿宫花园,但这些内檐装修构件仍在继续讲述他的林泉之梦。
位于故宫东南隅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也有几件瓷砖在此次展览中首次亮相。灵沼轩建于宣统年间,融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方建筑风格。其中展示的瓷砖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巧妙之处,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这些瓷砖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此次展览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皇宫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在紫禁城深处,一处独特的设计吸引了无数目光。这里,以钢梁铁柱构建框架,玻璃地板通透晶莹,四周环绕水池,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琉璃世界。室内的色调以蓝白为主,墙面与地面铺陈着精致的瓷砖,这在紫禁城中的传统建筑里极为罕见。
在古代中国,陶瓷工匠虽已掌握瓷砖烧造技术,但其应用主要限于家具和摆件的装饰板,极少用于建筑装修。这种瓷砖饰面的做法源于欧洲建筑,与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墙面装饰工艺截然不同。那么,灵沼轩室内这些西洋风格的陶瓷面砖是如何融入这座古老宫殿的呢?
在灵沼轩的研究性保护工作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瓷砖背面保留着烧造时的模印品牌名称。顺着这一线索,揭开了瓷砖来源的神秘面纱。原来,这些印有精美花纹的瓷砖部分来自德国历史悠久的陶瓷品牌Villeroy&Boch,另一部分则产自德国不莱梅的一座小镇的Witterburg Farge陶瓷厂。一百多年前,这些瓷砖漂洋过海,被运至中国的皇宫,铺装在西洋风格的水殿之中,成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小小见证。
在东雁翅楼展厅中,几张发黄、污损严重的游览券经过修复人员的细心贴裱与清洁,展现出它们原本的面貌。这些券不仅承载着故宫博物院前身古物陈列所的往事,也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1912年溥仪退位后,故宫改建为博物院的计划被提上日程。两年后,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首次向公众开放。当时,所发售的参观券有联票和单独门票之分,针对团体参观者还推出半价优惠。展出的参观券背面用毛笔写着编号,这些编号实际上是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清宫物品点查时所用的天字文编号。这些过期作废的票券尺寸恰好适合作为标签纸使用,被点查委员们拿来贴在墙上,标记文物的位置。多年后,故宫保护工作者在修缮乾隆花园时发现了这些标签,揭开了旧有文物的陈列方式之谜。
历史人物的日记也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日记中记录的1924年11月10日那一天,清宫物品点查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旧皇宫向新式博物院转变的重要一步。策展团队通过选取亲历者的回忆文字,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建福宫的一场大火引发了社会对清皇室保管古物的质疑,这场大火也催生了清宫物品点查工作的启动。这场规模浩大的点查工作由多位历史名人亲自担任导览,包括顾颉刚、李石曾等。这场大火不仅是一场灾难,更是故宫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
在1924年那个金秋的十一月,一群由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步入了紫禁城的深宫禁地。他们的使命是对宫中的每一件物品,从家具到陈设,再到日用品,进行详尽的盘点和记录。他们的工作开始于乾清宫,逐一为每一件物品编号贴签,笔触间流露出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这项巨大的工作最终凝结成了6编28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关于故宫里的“天字第一号”文物是什么,一直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在自传中回忆了这段佳话。在进入乾清宫的那一刻,他们商议从哪个方向开始盘点,我提议从右手边的第一件物品开始。这件物品,恰好是顶门的大木墩子,于是,它便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天字第一号”藏品。
在东雁翅楼的展览中,有一本独特的小册子引人注目,那就是1933年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日历》。这本日历如今已成为故宫出版社的畅销品牌,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红砖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已有“服务公众,传播文化”的明确目标。资深编辑冯华先生从故宫丰富的文物中精选出精美的图片,编入日历,既具实用性,又使大众每日都能欣赏到故宫的珍贵文物。
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个信息不易传播的时代,这本小小的日历犹如一扇窥视故宫宝藏的窗口,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座城市的古建筑因战乱而岌岌可危之时,有识之士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留学归来的青年建筑师们承担起了为紫禁城测绘的历史使命。他们用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量的文物建筑测绘工作,绘制了数百张细致入微的建筑图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时的测绘工作全靠手工完成,这些年轻的测绘队员们不畏艰辛,高空作业,他们的照片背后写着“猴子们都在休息”,展现了他们的乐观与坚韧。故宫守护者们历经艰辛,让紫禁城安然度过了动荡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建筑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保护工作者手中。他们不断探索文物建筑规章制度的建立,推动修缮工程的开展,为古老的建筑注入新生力量。如今,修缮角楼的大木匠师们骄傲地拥有了自己的姓名,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尊重。
在东雁翅楼展厅里,一座黑漆小亭子格外引人注目,它像建筑又像家具,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厚重。这座亭子见证了故宫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守护者们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它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请神位龙亭”,在明清两代的皇家祭祀活动中,它是用来抬行神位牌的尊贵器具,就像是一顶专为神灵乘坐的轿舆。这座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龙亭,吸引了故宫保护工作者长达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精心保护。
从细致的勘察测绘到三维立体建模,从深入的历史文献调查到先进的科学检测,保护工作者们力图全面揭示龙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谨慎的修复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最终的修复方案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又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通过从龙亭表面的彩画上采集的微小样本,保护工作者们在实验室里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进行分析检测,从而获取了丰富的关于材料和工艺的信息。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层层叠压的油饰彩画痕迹,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揭示了龙亭在过去100多年间所经历的秘密。历代工匠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一次又一次地修饰这座龙亭,新的颜料层覆盖在旧的颜料层上,犹如年轮的叠加,记录着龙亭的过往历史。
如今,故宫的文物建筑保护团队正在将这套科学的保护方法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建筑和内檐装修。他们不断探索,走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缮技艺的融合之路上。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将这座已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尽可能完好地交给下一代观众与保护工作者。
历经战乱的劫难,故宫在20世纪的风雨中奇迹般地得以保全。1987年,作为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这是对于几代故宫守护者的辛勤付出的肯定。故宫建筑的保护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在中国人的眼中,木结构的建筑就像人一样,是有机的生命体。随着季节的转换和人事的更替,建筑也需要进行修缮和更新。古代工匠将这种常规的表面修缮称为“见新”,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就像草木一样,古老的木构建筑在岁岁年年的修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午门城楼上,策展团队巧妙地利用每个展厅的出口和入口处,装饰了故宫不同季节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是展览的绝佳背景,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老的紫禁城建筑就像宫苑中的一草一木,随着自然的节律呼吸、更迭,与山川岁月融为一体。丹宸永固,生生不息。
这份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保护,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与珍视。(特约撰稿人刘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