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首现完整明代窑场
近日,在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的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过对武清区周立营、青坨、南刘庄以及北辰区双口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酱釉瓷器、陶器以及银、铜饰件等,数量超过百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全长近百里,北接武清,南至静海。早在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已对沿线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十处古代遗址。而在去年,该中心与建设部门合作,开始对这些遗址进行深入勘探和发掘。
此次考古的最大亮点是在武清区青坨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代窑场遗存。这个窑场以陶窑为中心,周围配套设施齐全,包括制坯场、晾坯场、排水沟以及蓄水池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功能体系。
考古专家陈雍表示,过去的考古发现多以单体陶窑遗迹为主,而窑场周边设施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这次在有限的空间内揭示出天津地区功能齐全的古代窑场,无疑大大增加了其研究价值。这一发现不仅为同类遗存的考古发掘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在国内同类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
在青坨遗址区域还清理了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各类文物,如瓷碗、瓷盘、陶盆、银饰及铜钱等。而在周立营遗址,还发现了一处元代窑址。该窑址为圆形,结构完整,包括窑室、窑壁、窑床、窑门、烟道以及操作间等。在窑壁外部填土中,还发现了精美的黑釉瓷碗等文物。
青坨遗址和周立营遗址的发掘毗邻,且遗址中心区域的年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元代至明代。两处遗址分别发现了不同规制的元代和明代窑址,这表明在元明时期,这里可能是该地区重要的建筑材料烧制区。这些重要发现为研究当地聚落形态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考古学资料。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址的发现,不仅展现了天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未来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