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

娱乐新闻 2025-08-23 03:47www.humatrope.cn剧情简介

自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采用“试策”选拔人才以来,至1905年清正式废除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进程中,考试逐渐趋于简单明了,考察的重点也从繁多的科目逐渐集中到最能体现考生能力的少数科目上,这恰如一句老话所言:“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能耐。”

在众多的科举考试中,最为复杂的是包含门类繁多的考试,但其中分量最重的无疑是“明经”与“进士”这两大类考试。“明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基础知识考试,其核心环节是“贴经”,也就是对经典古文的填空测试,类似于英语的完形填空。而“进士”考试则更注重诗赋的创作以及议论文的写作,同时还有对时事政治的应答和经义的默写。

从考试难度来看,“进士”明显大于“明经”。尤其是“诗赋”环节,不仅考验考生的文采,更看重其日常作品和名望。“明经”考试被唐朝人戏称为“三十老明经”,意味着这门考试相对简单,即使三十岁才考上也被认为缺乏本事。而对于“进士”考试,却是“五十少进士”,说明其难度极高,能在此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即使年过半百也应被视为年轻有为。历史上,许多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尽管才华横溢,却同样可能在“进士”考试中落榜。

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环节,也就是考生们需要经历的晋级道路。而且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范围的扩大也是一项重大改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阶层或家庭背景。两宋时期,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还有一些改革如“糊名法”今天仍在沿用,只是称呼变为了高考密封阅卷。

在考试内容上,宋朝的改革更为显著。“贴经”被废除,新增了“经义”,即要求考生撰写议论短文。参考书目广泛,包括《》《周礼》等儒家典籍,考试范围广、知识含量高、书写难度大。两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者都考。总的趋势是诗赋的考试逐渐减少,而经义的考试越来越多,自然考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宋朝的“经义”考试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难度的顶峰,形成了八股取士的考试模式。八股取士要求考生撰写八股文,这是一套极其严格的写作规范,从内容到篇幅都有严格的要求。主题必须遵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连修辞手法也有明确规定。这种苛刻的规矩使得考试变得极为艰难,如同杂技表演中的走钢丝,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这种恐怖的考试方式让当时的亲历者和后世的旁观者都深感辛酸。虽然有人用“三场辛苦磨成鬼”来形容,但并非夸张。经历了这种折磨的考生,无论是否中榜,都是非凡之人。明清时期的杰出人物,如郑成功等大都经历了这一艰苦的考验。他们的种种能耐和成就,正是在这一看似简单却实则无比艰辛的炼狱中锤炼出来的。

Copyright © 2019-2025 www.humatrope.cn 剧情简介 版权所有 Power by

剧情电视剧,剧情电影,韩国剧情片,剧情简介,欧美剧情片,分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