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男性为何比女性更脆弱
在极端天气下,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呈现出微妙的差异,这一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最新报道,乌拉尔联邦大学的专家们联合外国同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无论是极冷还是极热的天气,男性的死亡率都比女性要高。
研究报告中的数字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认识:当气温超过25℃的炎热天气持续多日时,每百万男性死亡人数比女性多7人;而当气温降至零下23℃以下的严寒天气时,每百万男性死亡人数则比女性多5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极端天气下,男性似乎比女性更脆弱呢?
专家们指出,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特别警惕一些易发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心外科专家郑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外出时,应注意保暖防风,对温度敏感的部位更要重点保护。
研究数据显示,某些疾病在男性中的患病风险确实高于女性,尤其是那些易受天气影响的心血管疾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存在差异,男性的患病风险更高。
郑军表示,不良的生活方式、状态和习惯,如抽烟、喝酒、肥胖、不注意控制血压等,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从而更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男性在生活中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性格急躁、精神过度紧张的人也更容易诱发一些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愉悦的心情不仅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对于防控其他类型的疾病、保持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冬至的临近,我们即将进入寒冷的“三九天”。低温易诱发哪些疾病呢?郑军表示,外部器官组织在低于其耐受温度时可能会出现损伤,如皮肤冻伤,但可以通过保暖衣物进行有效防护。而对于身体内部器官来说,心血管受温度影响程度较大。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心血管病死亡在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比超过40%,位居首位。郑军指出,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低温环境中,神经系统会对外界物理刺激进行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黏度增加等症状,从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恶化几率。
那么,如何规避或降低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呢?专家表示,坚持锻炼是有效提升机体健康水平的方式。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正常人及心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对防治心血管病起到有益作用。“户外‘动起来’可提升免疫力”,这也是防控其他疾病的永恒话题。运动也要适度,劳累过度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
除了运动,保持饮食有度、心态平和也是另外一种有效手段。过度的饮食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病症的诱因之一。情绪激动也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不紧张、不激动,“佛系”一些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