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臣堪称相声界的倒口王(侯宝林在艺术上都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
在相声的世界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大师侯宝林所珍视,那就是“像不像,三分样”。对于学唱类柳活而言,逼真并非唯一标准,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运用模仿来为观众带来欢笑。而对于倒口这种表演形式,模仿的逼真程度则至关重要。
倒口,是相声演员在段子中模仿各地方言的一种独特技艺。这种表演要求演员必须模仿得逼真,否则,如传统节目《学四省》中的表演,如果模仿的方言不像,当地的观众便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包袱自然无法响。早年间的相声艺人为了学倒口,常常深入当地,与当地人频繁交流,通过不断的听和说来磨练自己的方言技巧。
王世臣先生,被誉为相声界的“倒口王”,他在倒口方面的造诣令人赞叹。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表演倒口时,丝毫不受自己舞台形象“帅”的阻碍。为了学习东北话,他远走关外,向当地人请教,到街头巷尾倾听当地人聊天,自己慢慢总结东北人的发音吐字特点。有一次,他在北京东四买花时,遇到一位东北口音的妇女,他立刻用标准的沈阳话回答,并与其热聊,半天下来,那位妇女都没听出他是北京人。
王世臣先生的语言天赋不仅限于东北话,华北一带的方言他也模仿得惟妙惟肖。他录制的《钓鱼》作品中,作为北京演员要倒天津口,大段台词让天津观众听起来口音非常正。他在表演时注重天津方言的逻辑重音、语气词、齿音字以及音调声量的控制,使得观众难以分辨台上的是北京人还是天津人。这就是老一辈相声艺人在艺术追求上的严谨之处。
对于大多数相声演员来说,“艺不厌精”是一个永恒的追求,但能真正做到这点的却寥寥无几。王世臣先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对艺术的无尽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将“像不像,三分样”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对于观众来说,看到的是包袱和笑料,但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磨练和汗水的付出。在艺术的长河中,一般演员与艺术家之间的分水岭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