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打益州的时候,其余两家在做什么呢?
刘备攻打益州时,曹操和孙权为何袖手旁观?
深入探究,我们发现,刘备攻打益州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历经数年之久的战斗。在此期间,曹操和孙权两大诸侯并未进行干涉,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
曹操方面,赤壁之战后,他面临后方不稳的局面。为了安抚各地的势力,曹操采取了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尽管在公元211年,曹操成功击败了马超、韩遂组成的联军,但这两位势力依然对他构成威胁。马超、韩遂等人的不断袭扰使得曹操无法抽身干涉刘备的益州之战。
与此孙权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在周瑜去世后,江东损失了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也影响了孙权对外的战略决策。借南郡给刘备可能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如果江东自行攻打益州,需要面对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鲁肃等主和派在江东政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们更倾向于维持与刘备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操的压力。对于刘备攻打益州,江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乐见其成的。
至于孙权为何没有趁机攻打益州,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刘备实力的忌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对江东自身实力的考量。毕竟,攻打益州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权衡利弊之后,孙权选择了不干涉刘备的益州之战。
刘备攻打益州期间,曹操和孙权之所以袖手旁观,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无法或不愿抽身干涉这场战争。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刘备攻打益州对孙刘联盟带来的潜在好处。在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了谋臣张纮的建议,将政权的中心从原来的地方迁移到了秣陵。第二年,他又决定修建石头城,并把秣陵更名为建业,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与此为了防备曹操的南下侵略,他还修筑了濡须坞。曹操的主力已经转移到了东线,孙权明白他的首要任务并非与刘备争夺城池,而是防御曹操的进攻。
到了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率领大将吕蒙和甘宁攻打皖城。他们成功地俘虏了庐江太守朱光,并抓获数万人,由此,孙权成功控制了江淮南部。这一行动使他在与曹操的较量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至少不再那么被动。
尽管孙权成功地扩大了他的领土,但他并没有掉以轻心。曹操的势力仍然过于强大。例如,在公元215年,孙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意图清除曹操在江淮地区的势力。在逍遥津之战中,他遭到了张辽的猛烈反击。此后,合肥一直被曹魏占据,成为东吴的心头大患,如同背上的刺一般。
与此刘备也正在忙碌着为自己的国家奠定基础。当他攻打益州,花费三年时间击败刘璋时,曹操和孙权都在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无法给予刘备过多的关注。这为刘备夺取巴蜀之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也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刘备的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智谋和勇气,也为后来的三国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