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被批 《赤壁》译成 Red Cliff是在讨好老外
针对《赤壁》的英文译名“Red Cliff”引发的争议,网友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有博主在15日发表文章指出,“Red Cliff”这个译名是采取了意译的方式,而非音译“Chibi”,这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有人认为,无论古今中外的地名、人名,还是一些特殊、专有名词,最好都采用音译,而不是意译。他们担忧,如果按照这种意译的方式,将来“北京”可能会被译为“North Capital”,而不是大家熟知的“Beijing”。
这场讨论中,大部分网友支持音译的观点,认为将《赤壁》译为“Red Cliff”是一种对原名的轻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讨好国外观众。在他们看来,译名应该尊重原名,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和含义。
也有一部分网友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Red Cliff”作为《赤壁》的英文名已经在国外流传多年,而且“Chibi”在国外并不容易发音。电影名称的翻译应该根据当地文化的习惯来决定,就像外国电影到中国时常会改名一样。还有网友提出,“对于外国观众来说,‘Chibi’或‘Red Cliff’都不能完全传达这部作品的含义,译作‘Burning Bank’或‘The War of Chibi’可能更合适。”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就被翻译为“Red Cliff”。片方对此问题的回应也反映出翻译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回顾其他中文影视作品的英文译名,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例子。《东邪西毒》被译为“Ashes of Time”,让人联想到时间的灰烬;《甲方乙方》被译为“Dream Factory”,仿佛是一个梦工厂的故事;《烈火金刚》被译为“Steel Meets Fire”,展现了钢与火的激烈碰撞。这些例子既展示了翻译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的含义,也要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赤壁》的英文名争议也反映出翻译的不易和文化的差异。(据《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