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一段百年传承的美食佳话。其起源,要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在河北武清县杨村的一个温馨的家庭。高贵友,一名平凡的年轻人,因家中有子,父亲希望他如小狗般坚韧好养,便赋予了他这个充满爱意的小名——狗子。
十四岁那年,狗子来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他心灵手巧,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导,狗子的包子手艺日益精进。他对食材的挑选、配方的组合、搅拌的技巧都一丝不苟,揉面、擀面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艺术感。每个包子,都是他的匠心独运,18个褶花,匀称细致,宛如白菊花般纯净高雅。
独立门户后,高贵友以精湛的手艺开设了“德聚号”包子铺。他制作的包子,馅料丰富,以猪肉为主,加以适量的水,配以排骨汤或肚汤,调入小磨香油、特制酱油等精心调制。刚出屉的包子,皮薄馅大,色白面柔,香而不腻,每一个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狗子的认真与执着,使他的包子铺声名远扬。因为忙于制作,他无暇与顾客交谈,顾客们便戏称他为“狗不理”。这个称号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而“狗不理包子”也成为了他的包子的代名词。
据说,袁世凯曾将“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称其为“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噪,逐渐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
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不断创新和改进,形成了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它的每一个包子都承载着匠心与热情,每一个褶花都是对传统的致敬。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狗不理包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关注我们的频道,了解更多关于狗不理包子的奇闻趣事。这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包子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执着、匠心和创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