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编撰的《隋书》,为何能受到后世好评?
《》,作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部纪传体史书由主编,多人共同编撰,历时三十五年完成。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这部史书的魅力。
在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令开始编撰前朝史书,这其中便包括了《》。在贞观年间,共编撰了八部史书,占据了二十四史中的大部分比例。到了贞观十年(636年),重点项目《隋书》顺利编撰完成。
《隋书》在二十四史中备受赞誉,被誉为“一书成则百代益”。尽管在某些人的印象中,《隋书》的知名度似乎不如某些史书,但其学术价值却不容忽视。它的学术水平高湛,编撰者如魏征等均为学术大家。他们清晰认识到历史承上启下的地位,不仅记录了隋朝历史,还梳理了末年至的历史。南北朝的一些历史记载也源于《隋书》。
值得一提的是,《隋书》的编撰时间与隋朝相隔甚近。除《史记》外,“二十四史”多为前朝修史。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立场较为公正,能对历史进行客观评价。《隋书》距离所记载的历史时间较近,第一手史料丰富。比如编撰《隋书》时,很多隋朝的原始记录和亲历者还在世,如参与编撰的许敬宗就亲身经历了“江都宫变”。这为编撰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视角。
《隋书》的编撰主持者如魏征等修史态度严谨。魏征以直谏著称,在修史时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即使是涉及贞观时期的高官显贵,也毫不隐晦。例如,《隋书》在记载虞世基的恶行时,丝毫不加掩饰。甚至对唐朝开国也有所暗讽,通过《王仁恭传》暗讽了李渊在太原留守时的作战不力。《隋书》对于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也有客观描述,指出根本原因是皇帝和朝廷的无道,而非百姓之过。这使得《隋书》在二十四史中的质量堪称卓越。尽管它也存在问题与缺点,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隋书》可谓做到了极致。这部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