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计划:没有秦始皇的本事却做秦始皇的
隋代风云:建设与发展背后的暴政
隋朝一统天下后,立即着手展开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首要任务是兴建两都,即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一决策彰显了隋唐两京制度的稳固地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是广设仓库,其中含嘉仓、洛口仓、京洛仓等巨大的粮仓更是储备丰富。据考古学家统计,仅在含嘉仓的一个粮窖中,就发现了碳化的谷子达五十万斤。这些仓库的粮食储备,足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之需。可见当时隋朝的粮食储备之丰富,堪称古今之冠。《文献通考》盛赞隋朝为“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足以看出其经济实力之雄厚。
除了国内建设,隋炀帝还致力于开通运河。他开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且最长的大运河。这一工程堪比秦代的长城,都是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象征。运河的作用在20世纪初超过津浦铁路,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炀帝还修筑了驰道,方便了交通出行。这些大规模建设的背后,是沉重的负担和百姓的不满。隋炀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虽然隋炀帝的举措并非全无益处,如运河的开凿对于国家的交通和经济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他急于求成,连续征高丽、营建东都、严刑酷法,导致国计民生承受巨大压力。高丽之战的失败,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工匠们的苦难,都是其急政下的恶果。
高丽骜不驯达700多年之久,隋炀帝三次征伐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高丽利用地理和气候优势抵抗隋军进攻,使得战争成为百姓的巨大负担。为了征伐高丽,隋炀帝甚至需要走水路造战船,工匠们长时间在水中劳作,生活条件恶劣,腰部以下身体腐烂生蛆。这样的暴政最终导致百姓忍无可忍,农民起义频发,隋朝因此而灭亡。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隋炀帝的某些举措如大运河的开凿等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好事都需要适度而为,过于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