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越国为何没能维持他的霸主地位?
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华夏族在东南建立了一系列诸侯国,其中越国便是其中之一。越国的国君姓姒,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就是越王的故事。越王,春秋与战国之交的重要君王,本应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春秋霸主,为越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奠定基础。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如我们所想。
越王勾践的崛起,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为何越国在春秋时期称霸后,却没有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呢?究其原因,越国的人才储备不足是其最大的瓶颈。
在帮助越国称霸的过程中,文种和范蠡两位重要的人才功不可没。当越国战败、勾践被擒至吴国为奴时,国内事务全权交由文种打理。在这危难之际,文种坚守越国,稳定民心,为勾践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待勾践归国后,文种助其进行“十年教训”,最终成功复仇吴国。
文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打败吴国,他还为勾践献上“伐吴七术”。勾践在成功复仇后,却以文种试图帮助前任吴王夫差为由,将其赐死。这种做法让天下有识之士心寒。与此范蠡早已洞悉勾践的真面目,离开了他。他曾陪伴勾践度过艰难岁月,为其出谋划策,最终让夫差释放了勾践。范蠡的离去,是对勾践人才政策的最大讽刺。
范蠡离开前曾劝文种一同离去,但文种留恋富贵,未予采纳。范蠡离开后留下的名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勾践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勾践对文种的残忍杀戮,越国的人才纷纷离去。
越国本是一个边陲国家,文化积淀相对较少,君王的嫉贤妒能更是让中原的才子不愿前往。当越国失去人才的帮助时,其向上发展的力量也随之消失。最终,越国被楚国击败,成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
回首越王勾践的历程,我们不禁为越国的命运感到唏嘘。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君王,却因人才政策的失误,导致国家的衰败。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得人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