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怎样形成的(雨是如何行成的)
雨,是天空挥洒的纯净之水,源自于地球上那些沐浴在太阳光下的水流。在阳光的温暖拥抱后,水华丽转身,化作水蒸气轻盈地漂浮于空中。而当高空遭遇冷空气的轻抚,这些水汽便悄然凝聚,化为无数微小的水滴。
这些水滴极其微小,直径仅在0.01至0.02毫米之间,即便是最大的也不过0.2毫米。它们就像空气中飘浮的精灵,微小而轻盈,依靠着空气的上升气流,悠然在空中飘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云。
要从这些小得几乎微不足道的水滴,变成降落到地面的雨滴,它们的体积需要经历一次惊人的增长,要扩大超过一百万倍。那么,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云滴的增大手段,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凝结和凝华逐渐增大;二是通过云滴间的碰撞和合并而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像是一个渴求成长的孩童,不断吸收周围的水汽,通过凝结和凝华让自己逐渐壮大。当云体内的水汽源源不断得到补充,云滴表面的水分会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这样,凝结过程就会持续进行,云滴也会不断增大,最终化为雨滴。
云内的水汽含量是有限的。在同一朵云中,水汽的供应时常会出现不足。这样,并非所有的云滴都能成长为较大的雨滴。那些较小的云滴,往往会被较大的云滴所吞并,归并成大云滴的一部分。
如果云内出现了水滴和冰晶并存的情况,那么,凝结和凝华的过程会大大加速,云滴的增长速度也会更加迅猛。
随着云中的云滴不断增大,它们的体积和重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庞大的云滴,在下降的过程中不仅能追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合并更多的小云滴,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当这些云滴增长到一定程度,大到空气无法再支撑它们的时候,它们便会从云端跌落,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滋润大地。